第186章 兄妹倆樂呵呵回了家,才聽阮父提起,今天已經有知青申請回程探親。 按知青下鄉的政策,年怠

兄妹倆樂呵呵回了家, 才聽阮父提起,今天已經有知青申請回程探親。

按知青下鄉的政策,年底的時候知青們其實都有回去探親的資格, 但一來交通不便,二來路費不便宜,一來一回就得不少錢,很多知青都不會選擇每年都回去, 反正知青點人多,大家湊一起,總能過個不錯的春節。

但今年情況到底不一樣。

上半年就陸續有有關系的知青們找到辦法回城, 剛又來了一波高考, 再沒見識的, 也能看出來, 知青返鄉或許也將成行,一時間,人心思動。

有想著高考考得不錯, 上大學就不用再回來的,也有惦記託家裡找關系門路, 順勢留在城裡的,更有很多抱著其他小心思的。

總而言之, 落在他們村,那就是,所有知青都選擇了今年回城過年。

“過年,那不挺好的嘛。”尋常人多,阮父這個村支書還總要擔心他們鬧出點事情來, 人全走了才好呢。

然而,阮父卻沒有想象中的輕松, “可上面跟我說,要壓著,不能讓他們一股腦全回去了,容易鬧出事。”

呃,阮柔咂舌,這下就難辦了。

任由知青們回去吧,看似容易,可容易得罪上面領導,落一個不聽使喚的壞印象。可不讓人回家,如今一個個歸心似箭的,沒個正當理由,真攔著那就得結仇,沒恩沒怨的,阻人前程,也不是個事,阮父不是那等會做惡人的。

偏偏矛盾還就落在他身上,可不叫人發愁。

最後,一家子商量來商量去,還是決定不管。

倒是阮柔這邊,阮父多叮囑了幾句,“說不得會有知青來找你,你沒事可以跟他們聊聊,順便問下大學的事情。”

對於上大學,阮家人只能說出一個好字來,具體好在哪、需要準備什麼、有什麼補貼,俱都不大清楚,正好可以趁著知青們還在打聽打聽。

阮柔聽了,並不覺得詫異。作為村子裡唯三參加高考的本地人,引人注目是肯定的。

“好。”她十分爽快的應下。

或許是有了生存的底氣,阮柔再次回到村裡,便多了幾分坦然,也不似先前那般避諱著村裡的鄉親們,相反遇到了還能談笑幾句,面對別人的打趣審視,也能笑著面對。

村子裡的人因為要下地,早上總是起得格外早,幾乎是天還沒亮,阮柔就聽到了廚房和雞圈的動靜,那是阮父阮母在做飯和給雞餵食。

沒有多耽擱,她見著外面天色亮起來,就起身洗漱後到廚房幫忙。

簡單吃過早飯,阮柔正準備跟著阮母出去上工,前後耽誤幾個月,花了家裡不少存款,總不能年底還得因為工分不夠倒貼錢買口糧。

鄉下有一點比城裡好,那就是大隊的地,只要沒有天災人禍,又肯下力氣,種出來的糧食總夠吃,即便有人家勞力不夠,也能想辦法花錢補,不至於真餓死人。

結果,剛出門,就迎面撞上正來尋人的知青們。

阮柔看了阮父一眼,得到對方的一句“去吧”,就率先離開。

無奈,阮柔只得到一旁,聽著知青們的說話、

“阮同志,我是來請你到知青點,一起回顧一下這次高考的試卷,順便聊聊大學的事情。”開口的是知青裡的一位老大哥,姓孫,名剛,熟悉的一般喊他剛子。

“孫哥,”阮柔稱呼,“麻煩你了。”

“不麻煩,相互印證,我們還得多謝你呢。”

說來說去,都是場面話,等到了知青點,阮柔才知道,村子裡的另外兩名高考生都已經在了,至於知青,更是全員在場,一個不落,包括跟她有點糾葛的方凱,不過兩人默契地沒有打招呼。

“好了,現在大家都在,我們來看一下高考的考卷,心裡也有個數。”孫剛走到邊上一塊豎立著小木板的地方,估摸著是當做黑板來用。

不論原先對自己考試有信心還是沒信心的,此時都聚精會神盯著小小的黑板。

“我們先從最直觀的數學開始,第一題,我答的是......”

之後是冗長的解答環節,孫剛和幾個知青互相印證,偶爾還問問阮柔三人的意見。

阮柔的回答通常是最直接也最肯定的,因為她對自己的答案和答題過程有信心。次之的是梁書生,最不敢開口的則是錢洪宇。

幾次沒答上來,他不好意思的漲紅了臉,“孫大哥,你就先別問我了,我就是瞎回答一通,跟你們的差距遠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