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正月初九,回門日。 宋母按照慣例給了一包糖、十個雞蛋,在鄉下算不礎(第2/6頁)
章節報錯
“秋天,還早呢。”
“那你抓緊懷個孩子,這男人啊,心裡有你也是一時的,有了孩子就不一了,自己的骨血,他總得寄錢回來。”
“嗯。”大娘摸摸自己的肚子,成婚兩個月,她還沒有訊息,算起來是得抓緊。
鞋做好也到了中午,按理,女兒回門,中午這一頓是要一起吃頓飯的,可二妹早就走了,阮母顯然沒做飯的心思,大娘並不催,收起鞋匆匆回去了。
另一廂,出了阮家,阮柔送來牽著宋元修袖子的手。
“沒事吧。”
宋元修知道她以前在阮家的待遇,並不奇怪,只是勸道:“你和孃家可以不怎麼來往,面子上過得去就行。”
阮柔點頭表示知道,一般人家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便是就此斷了關系也沒什麼。
可一來宋家族內名聲一向不差,未免有被人人說嘴鼓動兒媳不認親爹孃的嫌疑,二來,宋元修有考取功名之心,不說孝順岳家,起碼不能太過疏遠。
同在村中,前後不過兩刻鐘的時間,人就回來,宋家其他幾房看在眼裡,心中頓時有了計較。
宋元修並未回房,而是找了宋父,商量縣試趕考的事宜。
縣試的時間在二月初八,滿打滿算不過一個月。
人但凡出門,第一要考慮的就是銀子。
宋家早已湊齊,足足十五兩銀子,包括請秀才作保的費用、來回的路費和夥食費。
如今要商量的是何日出門,以及宋家誰去送考。
宋父自然是要去的,但他到底年紀大了,宋大哥也做要去,宋母想了想,沒讓,大兒子太憨直,怕到了縣裡轉不開。
她心中默唸,幾個孩子都不是奸猾的,矮個裡挑高個,也就老三稍微機靈點。
“老三,你跟著一起去送小六,凡事多留意。”
宋老三沒料自己能得到這個差事,雖說沒好處,可跟著去縣裡見見世面也是好的,當即喜滋滋答應。
“娘,我一定照顧好小六。”
山路難走,從吳山鎮到縣裡要有大半天的路程,幾人商量和鎮上的讀書人一路,互相也有個照應。
初六正式開考,總得提前幾天到,於是最後出發的時間定在二月初三,留兩日功夫休整精神,正好參加考試
除此外,待過了十五,宋元修計劃去鎮上一趟,一為感謝書院的幫助,二則打聽些縣試的訊息。
這次請來作保的秀才,以及另外四個聯保的學子,都是書院那邊幫忙聯系的,其中,尤其得感謝龔夫子,宋母感念,準備了不少好東西預備到時候一起帶回去。。
時間定下來,阮柔立即察覺到了一股緊迫感。
她先前從宋二嫂那裡借了不少碎布頭,年關裡無事可做,便一直待在屋裡做荷包,到正月十五,已經做了二十個,便跟宋元修提了十六和他一起去鎮上的事。
宋元修想想同意了,“我在學院要多待一陣時間,你是先回來,還是等我一起?”
“我自個回吧。”鎮上連個熟悉的人都無,還不如早點回來。
“嗯。”
或許是考期臨近,宋元修晚上看書的時間越發晚了,有時阮柔睡一覺醒來,依舊看見那人在書桌前伏案的背影。
農家一般晚上不怎麼點燈,天黑自然就該睡覺,何必費那個錢。
可讀書不行,白日苦短,為著宋元修晚上讀書,家中每旬都要去鎮上買一批蠟燭,往常都會節省著用,近些日子,蠟燭肉眼可見的減少,估計都撐不到去趕考的時候。
將買蠟燭列入明日的清單上,阮柔翻個身繼續睡去,希望“明目”的屬效能有點用處,別年紀輕輕就熬壞了眼睛。
翌日,兩人起的很早,沒等家裡的早飯,便出發去鎮上。
而去鎮上用雙腳走怎麼也得一個半時辰,這會有正事自然不行,故而還得往前面走一段路,去隔壁村搭乘牛車。
隔壁村名為牛頭村,因背靠一座形狀酷似牛頭的大山而得名,不似吳山村以種地為主,牛山村因為土質不行,打獵跑商的居多,這趕牛車來回接送鎮上和附近幾個村子也是一樁不錯的買賣。
走了兩刻鐘時間,天光已然大亮,終於趕到牛車所在。
趕牛車的是一位中年大漢,他們稱呼一句孫大叔,上了牛車,見再等不到人,孫大叔便趕著牛車繼續往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