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出油量已經很不錯了,在此之前,剛剛實驗的時候一百斤豆子只能得二十來斤,就是十來斤的時候也有,因此趙豐年也是不斷改進榨油工具。

柳大前幾個月別的活沒接,盡緊著替外甥忙活了,是以,得了一壇油後,趙來賀趙豐年一致決定先送給柳家嘗嘗新油。

而後幾日,一家人不斷摸索,終於讓出油量維持在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一百斤出三十五斤的豆油。

這個比例,放在古法榨油上已經很可觀了,趙豐年也很滿意。

巧娘早就用豆油做上了菜。

“一點亂七八糟的味道都沒有,比豬油好多了,顏色也漂亮,炒出來的菜也香著,這誰能瞧出是大豆做的,再說,一斤豆子才多少錢,一百斤也就四錢銀子,豬油可要賣三十文一斤,咱們這豆油就算比不上葷油,只賣它十五文錢,三十五就是五錢二十五文,都能賺一錢二十五文呢!”

假設他們兩天做三十五斤,一個月就有五百多斤,差不多能賺七八兩,一年就有近一百兩,而巧娘養雞差不多一年也就賺五十兩左右,甲魚倒是多的,只不過場地有限制,往後兒子考科舉,去了府城乃至京城,那甲魚就養不了了,這榨油的手藝可是一門能代代相傳的手藝!

趙豐年也理解趙來賀巧娘,在他們看來掌握一門手藝總是要比地裡刨食養雞養鴨有出路,才算是正經的手藝,事實上,如今也正是這樣,柳家就是因為父子倆會木工,生活比大多數人家輕松不少。

這個時代,手藝那是輕易不外傳的。

趙豐年也沒打算廣而告之,只是他沒告訴趙來賀巧孃的是,他想開個榨油工坊,乃至工廠,將成本壓低,形成産業鏈,提高效率,往後,榨豆油的賺的錢絕對不是養甲魚比得上的。

只不過,這些都是後面的事了,眼下該考慮的是怎麼讓百姓們知道這是好東西,成功賣出去。

“嗨,這有什麼難的,能吃的油,還比那豬板油便宜,大家夥都會買的,換做是我跟你爹,就算是頭一回聽到,也會買些回來做菜嘗嘗,等大家嘗過了,知道了它的好,那就是回頭客了。”巧娘對自家的油很有信心,趙來賀同樣如此。

趙豐年這才想到,自己是陷入了誤區了,平頭百姓一年到頭能吃幾次豬肉,又能買的起幾次豬油,有便宜的油自然是會買的,多少是沾點油水。

大豆油最後定價為二十文,比豬板油便宜十文錢,為了掩人耳目,也是為了有個好寓意,起了個“豐收油”的名,倒是也契合是莊稼做的油。

買油的事趙來賀跟巧娘沒讓趙豐年沾手,只讓他專心讀書去,等趙豐年在學堂裡聽到有人議論最近出現的“豐收油”,便知道他爹孃是成功了。

“那油晶瑩剔透,透著淡淡的金黃色,聞起來還帶著清香,關鍵是便宜,我爹孃住在鎮上,還讓我今日下學的時候務必打二兩回去呢。”

聽著同窗的議論,趙豐年內心也逐漸放鬆下來。

又過了幾個月,趙家村裡也有人說起縣城出現的新油,趙來賀巧娘在吆喝了幾次散油後,便花了些銀子寄放在糧鋪搭著賣,是以村裡人暫時還不清楚這油就是出自趙家村。只聽見過的人將那油如何誇得天上有地下無,心裡也火熱著,想著什麼時候也要去縣城買上一斤半兩回家炒菜試試,要是真有那麼好,以後也不必花三十兩買豬板油了,這個便宜十文錢,能買上兩斤糙米了。

但是,很快村裡就知道了這是趙四家新弄出來的東西了。

無他,起先趙家放在糧鋪寄賣的豐收油賣得火熱,連帶著糧鋪的生意都好了許多,兩家糧鋪的主事不約而同來了趙家村拜訪。

趙家村這下又沸騰了,他們議論了幾個月的好東西竟然是趙四家做的,那些縣城的大老爺們居然還親自上趙四家門,對趙四客客氣氣的,他們上縣城買東西的時候什麼時候見到那些管事掌櫃的這樣的好臉色,當即又是羨慕又是嫉妒。

而機靈的人已經從家裡取了油罐上村西頭趙家去問價了。

“都是一個村的鄉親,我還能誆你們不成,是真的沒有了,下一批得等五天後了,你們也知道,我們家人少,這東西做起來又費時費力的,也就賺個辛苦錢了,這樣,等後面有了,一定先通知大家如何?”

“來賀,你家這豐收油真的二十文一斤?比豬板油便宜一半?”

“你們家這油怎麼來的?也是豬肉上的?”

“都是一個村裡的,能不能便宜點?”

眾人七嘴八舌問開了,趙來賀忽略掉那些問製作方法來源的人,只說會給鄉親們便宜幾文錢就關門回家了。

留下眾人還在議論這事。

趙家豐收油徹底火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來了,産量跟不上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