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前,永安朝受到周邊國家陵、荒,夏等三個國家同盟打擊,國家風雨飄搖,危如累卵,國破山河。

然上一任君主昏庸軟弱,國家政治腐朽,軍事實力卑弱,貴族處處求和,祈求割地賠款平息三國間戰爭。

陵、荒兩國見此瘋狂傾兵湧入永安朝,企圖一舉攻破永安朝都城臨安,滅掉皇族,兩國侵吞。

處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文官處處軟弱,一再退讓,武將無能,無力阻擊。

在永安朝分崩離析之時,曹宇寰痛斥同僚愚蠢軟弱,目光狹隘,陵、荒兩國如狼似虎,早已渴望奪我中原豐饒疆域,四國聯手,此次一戰已是到了亡國滅種的程度。

妄想和談,簡直可笑。

曹宇寰毅然棄文從武,奪取虎符,親率大軍,四海召集愛國志士,共同抗戰。

戰爭持久至年末,此戰大敗陵土、荒兩國,重創陵國根基,夷平荒國,並一舉攻進其餘狼國,武力強迫重修舊皇簽訂的賠款條約,此戰後來被稱為夷荒曠野之戰。

自此十年之內,永安朝再無外敵來犯,哪怕到了這些年膽敢挑釁永安朝者,同樣寥寥無幾。

此戰後人稱讚曹宇寰可謂是文能定國,武能安邦。

而此戰奠定了曹宇寰的功名,破例由文遷直轉輔國大將軍,豐功偉績,成就武將世家。

因此,在聽聞曹公早在今年六十大壽之後退隱朝野,京城百官前來想辦法希望曹公不要退隱。

可今天,偌大的曹府,值曹公六十大壽之時,來的身份最高之人也不過從三品太僕寺卿聞風而來。

更高品級的官員以及皇帝不過讓人送來一封紙書以示致意。

信紙中字數寥寥無幾,筆跡頗有些潦草,看似是君主為曹宇寰送出祝福。

可曹宇寰卻在紙書上看出了另一層深意:

曹宇寰功高震主,對於皇帝以及眾大臣的威脅愈加隨著年歲的增加心悸,若是曹宇寰依舊遲遲不退出仕途,只能構其造反之名將其誅殺。

對此,曹公只是一笑過去,永安朝無論換多少任君主,都是一個樣。

而來的這些百官,是真心惋惜曹公退隱之人,或是仰慕,或是友人,或是戰友,文武官人皆來挽勸曹公。

曹公一一婉拒,不然,為何宣出六十大壽之說?

大壽,大壽,人已經老了。

而此時,百官一番看望一過,按照曹公的打算。

今日之後雖是自己退隱江湖,可也是為了給這些家中的這些孩子鋪路。

永安朝子啊開過之後便一直是重文輕武,文官身份始終高於武官一等,更何況自己身在仕朝之時就已經受到眾官針對。

若沒了自己,自己的這些兒孫未來的官場乃至生活恐怕都不會得到好的結果。

其中鉗制武將最明顯的便是武官在無戰事期間沒有實權幾乎成了常態。

兵臨城下,武將奪權,武易亂權,自古以來都是皇帝擔憂懼怕之事。

所以,看到曹公退隱,皇帝等勳貴都快高興壞了。

未來曹家失去了曹公這個頂樑柱,想要在仕朝上走出一番天地,可就難了。

為此,曹公專門在壽宴吃飯前讓孫子一一獻上他們準備多時的壽禮,一一點評誇讚一番,借這個機會,能不能得到這些官人的提拔,就看曹公的態度了。

助興的節目隨著百官穿著禮服,與曹公一一拜訪問候之後,便是曹家這些子孫獻壽禮的時間。

“爺爺,孫兒曹宏祝爺爺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今天是爺爺的六十歲大壽,孫兒帶來了親手眷寫並觀讀一千遍的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