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章:上下未形,何從考之?(第2/2頁)
章節報錯
秦諍正發散思維,卻見宋缺伸手再隔空虛握,那長刀就如同被一條無形繩索牽引一般,自動橫飛三丈,落入他橫伸的右手掌握之中。
頓時,奇變頓生!宋缺握刀在手,氣質就是一變!
秦諍就感覺到,宋缺的人與刀,頓合成一個不可分割,混融一體的整體。人就是刀,刀就是人!這是一種強烈且深刻的感覺,微妙不可言!
宋缺神情虔誠,雙手將三尺長刀平舉空中,對著秦諍肅然一禮。
“刀名水仙,深海寒鐵所鑄,刀長三尺六寸九分,重十三斤七兩三錢。為宋某青年時所用,昔日憑此刀敗過嶽山,摘得刀道桂冠。今日就藉此刀,領教道兄的高招!”
話說玄部體修,歷來就是不問神魂真氣,專一打磨肉身體魄!所以秦諍的手段,就比宋缺樸實得多了,沒有那麼多的花頭!
當下就雙手下垂,大袖微微一抖,就自袖中滑出一對西瓜大小,篇體黃橙之色的古樸銅錘,落入雙手之中。
話說秦諍來到此界後,不但玄部神通和真部符籙,被封印了。就連撼山錘這玄部神兵,隨心意變換大小輕重的玄妙,也一併被封印住了了,卻是固定在西瓜大小,每隻重一千斤。
當下,秦諍就舉錘一禮:“錘名撼山,首山之銅所鑄,每隻各重一千斤。乃是貧道生平護道之寶,今日就藉此錘,來領教一下宋兄的天刀九問!”
每隻各重一千斤?在這這葉道人手中,卻是輕若無物,如同提一根稻草一般自如!這葉道人好大的力氣!
旁觀的宋智四人,不由心中駭然!
“好錘!”
宋缺卻是眼前一亮,讚了一句後,雙目神光大放,罩定秦諍,然後一步踏出。
因為先前氣機交鋒,各擅勝揚,不分勝負。故而宋缺此時未外放刀意,而是三寶歸一。說到底,氣勢碾壓之類,只能欺負一下低階對手。面對同級對手,縱是一分功力,也是難能可貴,不能隨意浪費。
“天刀九問,第一式,上下未形,何從考之?道兄小心了!”
宋缺清喝一聲,一步踏出,頓時就越過三丈距離,欺到秦諍近前。手中水仙刀劃出劃出一道玄奧莫測的角度,向著秦諍劈來。
話說若是換了以前,秦諍還真不知道,宋缺的天刀九問,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直到入了仙門之後,學了些仙道玄理。這才瞭然!
所謂上下未形,何從考之?
大白話說,就是問:事物的形質名相,方位這些概念,都還沒有出現之前,憑藉什麼來判斷事物的性質種類呢?
形質之前,當然是氣性。所謂先天有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皆是形質之前,資訊、氣質、能量混沌不分,共處一體的狀態。
用現代科學的話說,大致就是離子,原子,分子,電子,質子等層面的東西。當然,秦諍非專業理科生,只是大致形容這麼一個意思。
拿武道刀法來說,所謂“上下未形,何從考之?”,就是說宋缺的刀法,已經達到了脫離招法形式的桎梏,不落窠臼的至高之境!
所謂無招勝有招!有招必有破法,無招則無從破起!所謂“上下未形,何以考之?”,大意無非是我的刀法宛如清風白雲一般,無形無相,千變萬化,無跡可尋,你連看都看不懂,又怎麼破解呢?
果然,隨著宋缺一步踏出,刀勢在方圓三丈空間內不斷變化,讓人無從琢磨。步法以隨著刀勢變化,讓人不知道此刀將從何處劈下來?
宋魯和宋智,雖是以前也沒少大兄切磋交流過,但旁觀如此刀勢,也是心中暗驚,自忖若是換了自家,除了引頸代戮之外,就沒有多少好辦法。卻不知葉道人這同級對手,何從下手?
話說秦諍,若是破法真瞳和真實之眼還在,還可望氣觀勢,根據氣機顏色,看破其刀勢變化。
但他如今一身玄功變化被封印,破法真瞳用不出來,卻是也看不破宋缺的刀勢變化。
不過,體修也不講什麼招式精妙,講究的是一力降十會!一力破萬法!以本壓人!
既然看不破,那就索性就不看,等他劈下來,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