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典型的即將自我封閉的表現。”

“據我所知,這個階段要是沒有人開導的話,孩子很容易會形成封閉的性格,俗話說三歲看老,但我覺得在留守兒童身邊並不適用。”

“是的。”梁老師詫異地看向江逸,內心暗自歎服他的控場本領。

他好像總是能知道,我接下來要說什麼?

又總會用些話來拋磚引玉?

這就是國家臺的優秀青年麼?

梁老師猛然想起,自己曾幾何時,好像也是這麼一個明亮自信的新青年。

只不過,他們這相似的兩個人,選擇的路並不相同。

她順著江逸的話茬說道:“留守兒童小時候還不知道很多事情,看到爸媽離開家鄉去打工,他們雖然會哇哇的哭,但過了段時間總是會好一些。”

“但這,通常只是暫時的,過了好一點的這個階段之後,他們就會開始更加想念爸媽,會想爸爸媽媽為什麼不能在身邊,為什麼有的孩子的爸爸媽媽又能在身邊,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自己了等等。”

顯然,梁老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很有研究,江逸無法確定,她的這些研究是哪裡得來的,但從這就可以看出,她對孩子們的上心。

“憂鬱和想不開的時間一旦長久,孩子們就會定性,大多數孩子都會越來越封閉和孤僻,會變得自卑和內向,對這個世界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

梁老師說到這時,聲音越發低沉:“眼睛,本來是溝通的窗戶,但孩子們漸漸的,不敢去看別人,一看到別人的眼神就會下意識躲閃,可以的話甚至不願意和任何人交流,包括老師和爸媽……”

直播間前,許多為人父母的,都全神貫注的聽著。

許多在外打工的中年人,都不禁想起了自己放在老家的孩子,也不知道他們現在怎麼樣了,會不會在哪個角落裡偷偷的哭?

“少強,我想孩子了,你說嘟嘟會不會也在想我們啊,他會不會也變得封閉,覺得爸爸媽媽不愛他了?”

一對來到外省幹工地,因為白天高溫,十點後開始休息的工人夫婦,盯著手機裡的畫面交流道。

婦女靠在老公的懷裡,嘴唇猛顫著,滿腦子都是臨走前,孩子哭著扯著讓他們不要走的場景,眼淚“唰”的一下就流滿了臉頰。

男人眼含淚水,長嘆氣道:“他肯定會想我們,唉……梁老師說得很對,你沒發現孩子都不願意和我們多說了嗎?”

“我本以為那只是針對我們的,但是現在想想,他現在……”

男人哽咽著,忍不住捂面痛哭:“他現在,可能是針對所有人都那樣了!”

“是我們對不起孩子啊。”婦人跟著哭了起來,“要不,我們想辦法看能不能把孩子接到城裡來吧?”

“怎麼接啊,積分不夠,接過來也沒地方上學,我們又不能放下工作回去,不然孩子會沒飯吃的……”

傷感、焦慮、無奈,在這個瞬間,不知充斥在了多少打工人父母的心中。

可是,能怎麼辦呢?

“就是因為這些,我們才察覺到,老師,不是光教教書就夠的。”

手機裡,梁老師的聲音突然響起,瞬間所有的家長觀眾都把注意力集中了過來。

莫非,梁老師有什麼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