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逸發現,但凡能夠青史留名的帝皇,和能留下美名的文臣武將,幾乎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知人善用,善於挖掘和重用人才。

“伯樂?”范仲淹搖頭道,“老夫無非是想讓國家和百姓更好一些。”

“可是先祖,您從來不怕有人的功績會超越你,也從來不會去爭功,當年名將狄青還只是下級軍官時,您就對他十分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

“狄青將軍由此開始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之後更是以武官之身,任樞密使,成了北宋時期的一代名將。”

“狄青?你是說狄青?”

范仲淹恍然大悟:“老夫的確沒有看錯他,他作戰時英勇無匹,當年可是打得西夏人毫無還手之力,無人敢擋。”

“老夫見他勇武有餘,但才能尚且不足,因此才授以《左氏春秋》。”

范仲淹撫須望遠:“他現在已經是樞密副使了,能成此才,乃是社稷百姓之福。”

“還有張載!”江逸補充道,“這個名字,後世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陌生,但要是說出他的一句話,後世之讀書人必當知曉。”

“何話?”范仲淹好奇道。

江逸毅然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臥槽,說這話的是張載嗎?”

范仲淹還沒炸,直播間的觀眾們忽地興奮起來。

這是一句光是讀著就會讓人蕩氣迴腸的話!

這是一句你無論用什麼語氣去讀,都能攝人心魄的名言!

這句話貫穿了華夏人的血液,貫穿了華夏文明史的古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范仲淹聞言一震,嘆道:“好詞,好句,不愧是子厚!”

“張載先祖就是得到了您的建議,之後開始遍讀詩書,成為了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學中的關學創始人,一代大儒。”

“大儒……”范仲淹一點也不意外,眉目中露出喜色:“此乃老夫意料之中。”

“子厚少年時甚愛談兵,已到了想要結交英傑,取回洮西之地的地步。”

范仲淹回憶道:“那一年,他二十又一,前來拜見老夫,老夫與之相談甚歡,便知其之才華,不在兵,而在儒。”

“況且,以其之才,作為將領實在屈才,正是因此,老夫才建議他,去讀儒書名教,讀《中庸》悟道。”

江逸回道:“就是因為這次對話,張載先祖聽取了您的建議,但他讀過之後仍覺不滿,於是遍讀佛學、道家之書。”

“但即便如此,張載先祖仍然覺得這些書籍都不能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又回到儒家學說上來。”

“經過十多年的攻讀,他終於悟出了儒、佛、道互補,互相聯絡的道理,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學說體系。”

江逸話音剛落,觀眾們一時震撼不已:

“古之大儒,這是真正的古之大儒!”

“我在學校讀十幾年書都度日如年了,可是張載先祖居然自己苦讀十年哎!”

“我怎麼覺得這跟玄幻裡的悟道是一個道理啊,遍讀古經,然後生成自己的道,這不是裡的天命之子經常乾的嘛!”

“我覺得這些真正的大儒跟天命之子也沒什麼區別,他們的精神世界肯定是比肩神明的,話說我要是看書會不會也能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