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范仲淹好奇地問道。

江逸回道:“乃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之死。”

“朱由檢在位期間兢兢業業,勤奮節儉的程度舉世罕見,然而其守成或可有餘,但救國卻不足,最終,大明朝前面幾任皇帝積蓄已久的隱患爆發,再加上他一系列錯誤決定,徹底將大明王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地步。”

“敵軍將要攻破京師,朱由檢卻並未遷都,而是毅然吊死在了煤山之上,寫下了屍體任賊分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此之謂——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國門若破,則君王寧死不偏安,這,就是大明。”

江逸鄭重說道。

范仲淹聞言,點頭道:“如此,可為華夏曆代之骨節矣。”

“是的,但後世對朱由檢不遷都,秉承兩種態度。”

“哦?你說說看!”范仲淹來了興趣。

江逸回道:“第一種態度,是認為朱由檢的做法很有氣節,是值得褒揚的。”

“第二種態度,是認為朱由檢此舉乃是避重就輕,逃避責任,臨陣脫逃。”

“為何會有第二種說法?”范仲淹不解。

江逸說道:“因為大明在金陵城尚有護國之基!”

“明朝有一個其他朝代並不具備的條件,那就是它擁有一個本來就一直存在的都城,即是金陵。”

“在永樂大帝遷都之後,明朝一直就擁有兩個都城,只是一直以燕城為中心而已,但金陵的都城體系一直都有所維持。”

“因此,只要崇禎皇帝選擇遷都,大明朝仍有可以延續的機會。”

“所以後世才會覺得,崇禎皇帝就這麼草率地吊死在煤山上,實為想要一死了之,不願意再管大明。”

觀眾們聞言紛紛交流起來。

“臥槽,明朝這是不是相當於兩都制?”

“那要是這麼說的話,崇禎皇帝確實可以遷都保國啊,畢竟南宋可是堅持了一百五十二年,相當於一個半世紀!”

“嗯……我突然也這麼覺得,既然是兩都制的話,那也算不得遷都了,是我的話就南遷金陵,以金陵為都,和那些起義軍再打一場!”

“多少還是有點希望的對吧,畢竟有南宋的經驗在啊,南宋雖然垃圾,但好歹也算是延續了不久。”

觀眾們在彈幕中接連提出各種設想,許多人都陷入了激烈的討論。

一股交流華夏曆史文化的風氣,正在網路上逐漸形成,這就是江逸最想看到的局面。

“但我覺得這大明朝不行啊,朱由檢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就算遷都也未必能把敵人打退。”

“嗯,崇禎皇帝到這個時期已經和朝臣離心離德了,沒看到他上吊時只有一個太監陪在身邊嘛,可想而知那些臣子對他有多大意見!”

“唉,樓上你要這麼說那還真是,要是隻有幾個大臣沒跟也就算了,可崇禎皇帝卻孑然一人,這的確是匪夷所思啊。”

“為什麼那麼多大臣都不喜歡崇禎皇帝呢?”

這些彈幕被江逸盡收腦海,江逸想這些問題還真就客觀存在。

“朝臣是怎麼看的?”范仲淹問道,“崇禎皇帝自盡時,朝臣沒有阻攔嗎?”

江逸嘆息道:“只有一個太監跟著。”

“什麼?!”

范仲淹詫異無比,別的不說,他宋仁宗要是想在哪裡為國吊死,他范仲淹一定陪著!

莫說是他范仲淹了,就是其他的一些臣子也都會跟著!

可是大明,怎就成了那般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