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大明之所以被稱為天子守國門的來源。”

江逸由衷說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把敵人趕出了國門,又從大明朝第二任皇帝朱棣開始,大明朝的每一任皇帝都以燕城為都,以守護山海關為己任,此即為——天子守國門。”

“山海關是何處?”范仲淹不解道。

江逸回道:“山海關最擦哦的時候被稱山海衛,山海關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當時朱元璋為了加強京城防務,特派大將徐達和劉伯溫到邊關要塞修建城池。”

“他們二人一路考察,便來到了臨榆這個邊境小鎮——”

江逸右手像是拉窗簾一樣劃過時空之鏡,上面出現了山海關的圖片。

“徐達和劉伯溫覺得此地非常適合修建城池,便用一年多的時間建成了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朱元璋便賜名為——“山海關”。”

觀眾們在心裡紛紛記下。

“原來這就是山海關的由來啊,作為華夏人,我之前居然不知道,真是慚愧慚愧!”

“沒錯,我從來只在影視劇裡看到山海關,還真不知道它的來由呢!”

“嘿嘿,歷史知識又多了億點點!”

時空之鏡上出現了山海關的畫面,江逸繼續說道:

“山海關長城,歷經了大明的洪武、成化、嘉靖、萬曆、天啟、崇禎六朝修築,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大明朝為此,前後一共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時間,才建成了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

“好啊,好……”

范仲淹連連點頭,眼睛裡的紅血絲和憧憬,從剛開始就沒有消減過。

這其實和范仲淹在對付西夏人採用的修築城牆異曲同工,但明朝的設計顯然要更加宏偉,更捨得下本錢。

“此真乃天下第一雄關,可一旦此關被破,燕城將無險可守啊,敵軍只要攻破山海關,便可騎兵快馬直奔燕城,大明京師必危。”

范仲淹一眼就看出了山海關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山海關距離燕城大概280千米,而且兩地之間的地形以利於騎兵衝殺的平原為主。

“永樂皇帝能夠在此建都,足矣說明其雄韜武略,摁守遼西走廊及邊境之決心,這是真正將皇帝的個人命運和邊城將士連線在了一起。”

“這才是真正的,天子守國門啊。”

范仲淹感慨道:“若是我大宋的都城也在燕城,老夫倒要看看,那些只會在朝堂上勾心鬥角,高談闊論的文臣,還敢不敢在背後搬弄是非!”

“老夫倒要看看,那些文臣他們每天還能不能睡著覺!”

“他們就是待的太遠了,壓根不識邊民之疾苦,不識武將之辛勞!”

江逸同樣鄙夷地說道:“是啊,他們要是在燕城,山海關都不需要等到大明才有,怕是早就嗷嗷叫地要造山海關了。”

真要是這樣,那大宋沒準真能迎來另一番局面。

畢竟大宋那是真富得流油啊,以他們的財力要修山海關就是從金盤裡拿出一小部分鋼鏰,保守估計都用不了一百年。

宋朝讓周邊各國眼饞到什麼程度,他的富又讓敵人無語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