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沉穩道:“後生大部分對話過的先祖都已到了現代,後生要去的話,唯有一個時空。”

“哪?”

“永樂年間。”白起說道,“朱皇帝不是寫了一些遺詔讓朱棣照顧江逸麼?”

“哈哈哈,白起,你是沒見過那朱元璋寫了多少遺詔啊,你要是看過那幾個大箱子,你就不會這麼說了……”

項羽暢快笑道:“這麼跟你說吧,若是讓朱元璋寫下這麼多遺詔的人是本王,到了永樂年間也得吃盡苦頭,朱棣必定對本王恨之入骨!”

“霸王說笑了,幾箱子罷了。”

白起認為朱棣這點心理承受力還是有的。

“哈哈哈,那是你沒看過,江逸當初幫他搬回去的箱子有多少!”

項羽感覺腹肌都要笑炸了。

大明皇宮內。

正在練習飛劍的永樂大帝一劍丟出,精準地命中幾十米外的靶子。

本以為就此完事,永樂大帝兩邊的龍袖居然劃出了兩支袖箭射出,再次精準命中。

靶子的方向對應著遺部,但是永樂大帝自然不能把遺部給拆了,只能以此來宣洩心中怒火,為江逸下一次的到來做好熱身。

“陛下好箭法!”

“陛下威武啊!”

大明臣子們讚不絕口!

“陛下,且看末將的!”

一個武將也射出了一箭,但是比永樂大帝的要偏一點點。

接著許多大臣都連翻試了試,有的雖然沒有永樂大帝的準頭,但無不精準地命中靶子,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速度很快。

“今年的武科可有善飛劍之人?”

永樂大帝坐在後花園的亭子裡,看著一眾臣子問道:“若有,立刻把他們帶來見朕,朕要看看他們的飛劍之術,能否斬殺江逸。”

內侍給他端來了一杯茶水,永樂大帝慢悠悠地喝了起來。

科舉,分文科和武科,文科舉制度的開始起源於隋朝時期,但武科舉制度的開始就一直比較模糊了。

根據明朝末年的雲間詞派的盟主陳子龍考證,正式的武科舉應該起源於武則天時期,也就是公元702年建立,這是目前最可信的一個觀點了。

和文科舉不同,武科舉的發展經歷了各種變化。

唐朝時的武科舉,十分重視標準就是“武功”和身體素質方面的選拔。

唐朝的武科考試專案是:長垛、馬槍、平射、步射、翹關、擎重。

長垛指的是射箭技術。

翹關就是抬起或舉起城門的大木栓。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相關記載,當時人們把門栓舉起來稱作“翹關”,把青銅鼎舉過頭頂稱為“舉鼎”,這兩種東西少說也有上百斤。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的武科舉考試中,翹關的“關”已經不再是鎖住城門的門栓,而是考試中特用的鐵棍。

據悉,這種木棍有一丈七尺長(相當於5米半左右),直徑三寸半(相當於10厘米左右),合格的標準是手持“關”的一端,連續舉滿10下才算合格,也可以算是一種舉重專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