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槍,主要考察的是馬上使用兵器格鬥的本領(槍長一丈八尺,徑一寸五分,重八斤,馳馬運槍刺木人靶,刺中四板或三板為上)。

負重,就是身負重五斛米(斛為古代計量容器,一斛為十鬥,十鬥約等於200斤),行二十步,皆為中第。

擎重,就是舉重的意思。

唐朝透過這幾項武考專案來考察考生的體力和耐力。

除此而外,還有掌握特殊兵器的附加專案:如筒射、機弩等。

不得不補充一句,這個時期,顏值未必能當飯吃,但身材可以。

唐朝對武舉考生還有個“才貌之選”的要求,要是你身材“魁梧、偉岸、強健、壯實”的話,就可以優先獲得好名次。

大唐的中興名將“郭子儀”,就是武科出身。

但是大唐也因為武舉太強了,使得宋朝一方面生怕趙匡胤“陳橋兵變”的事情再次發生,一方面不得不吸取了唐朝滅亡的教訓,重文輕武,抑制起武將的地位。

在這個時期,武舉的要求不再僅限於力量上的比試,還加入了策論,以此考核考生的文化水平與謀略智慧。

並且,宋朝還取消了臂力測試,轉而更加重視騎射,甚至於他們考試時候所使用的弓箭,也會依照不同人的不同體重來劃分。

等到了明代時,武舉制度已經到了成熟期,各方面建制也趨於完善。

不過,正式設立的時期是在1464年,朱祁鎮去世,由明憲宗朱見深繼位。

說是繼位,其實也就是接過了一個爛攤子。

這個時候大明的武將已經到了稀缺的地步,再加上朱祁鎮把于謙給砍了,寒了天下人心,因此明憲宗上位後不得不馬上平反於謙的冤案,且正式設立明代武舉。

在永樂大帝,乃至於洪武大帝時期,基本上都不注重武舉。

為何呢?

洪武大帝是親手把元人給打出去的,他在戰場上可是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那些驕兵悍將是怎樣殺的敵,原來中原人打起仗來居然也能這麼猛,因此不得不防著一手。

但他不是為了自己,他在,這些驕兵悍將再怎麼強,也得乖乖聽話。

但朱老祖必須得為後代們考慮一下,要是自己百年之後,驕兵悍將之上再來一群驕兵悍將還得了?

因此,明朝從這開始,越發不注重武舉。

永樂大帝對武舉的態度也是沿用了自己老爹的看法,再加上他本人也是發動靖難之役才坐的天下,對武舉的重視程度也高不到哪去。

明朝皇帝對武舉制度的態度,關鍵的分水嶺,還是在大明戰神朱祁鎮創造的——“土木堡之變”。

這位現代網民口中戲稱的“瓦剌留學生”,斷送了明朝最引以為傲的的京軍三大營,導致五軍等15萬軍隊全軍覆沒。

這一沒落,直接導致大明朝的海防力量急劇下降,就連小廢鳥都敢在咱大明面前跳了。

他們趁機頻繁地出沒在明朝沿海地區,在這些地區上欺壓百姓、搶奪、毀壞百姓的財產、物資,甚至還在這建立了一個軍事基地。

區區異族,居然在大明朝建立了軍事基地,何其囂張,百姓們怎麼可能過上好日子?

更重要的是,朝廷還沒有辦法對這些廢鳥人採取強制措施,沒兵了啊,瓦剌留學生總不能再當一次廢鳥留學生吧?

這也讓這也廢鳥更加肆無忌憚,他們開始更加毫無顧忌地往明朝內陸進攻,沿途一路欺壓百姓,給明朝的穩定發展以及皇帝的皇權帶來了極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