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大明之巔(大結局)(第1/3頁)
章節報錯
從洪武建國開始,窮得叮噹響的大明帝國經過連番的惡鬥,如靖難之役,如邊關安南打了十多年,朱棣還六徵蒙古,窮兵黷武,百姓苦不堪言。
朱高熾三兄弟爭奪太子之位、漢王叛亂,一個個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你甫滅亡我繼之,大明帝國,一直在不停的內亂中。
宣德元年十月,朱瞻基宣佈:漢王大逆不道,全家抄斬,一個不留。民間有說:漢王太慘了,是被用銅缸活活燙死的,全家全部被殺。不過,也有民間小道訊息說:其實漢王並沒有死,只是毀容了,家人也被髮配到民間,從此下落不明。
不過,令百姓嘆息的是。他們,國庫越來越充實,大明帝國由此開始了一個新的紀元,走向了大明王朝的巔峰。
朱瞻基父子執政的年間,也被稱為仁宣之治。
宣。
在山東濟南的一個小山村,夜晚,一個老者坐在樹下乘涼,他的旁邊,還放著一張小桌子,桌子上擺著幾個小菜和一壺自家釀的米酒。
屋子裡,點著蠟燭,兒媳在收拾飯桌,兒子出去釣魚去了。兩個孫子,在他旁邊,聽著他講故事。
「爺爺,以前山東很窮嗎?」左邊的孩子好奇的問。
「是啊,很窮。」老者灌了一口酒,喝急了,嗆了幾口。
裡面老太婆不滿吼道:「少喝點酒,惡鬼投胎啊,喝死你。」
老者渾不在意,砸吧砸吧嘴,十分享受的樣子。
「爺爺,繼續說故事啊。」右邊的孩子急了。
「二娃子,別急嘛,來,喂爺爺兩顆茴香豆。」
為了聽故事,二娃子乖巧的把茴香豆送到爺爺嘴裡。
「還是二娃乖——」
「爺爺,我想聽故事嘛。」大娃搖晃爺爺的大腿,小孩子都喜歡聽故事。
「好好好,你們聽著哈——還是建文元年,唔,朝廷削藩,永樂爺被逼急了,就反了建文,戰場啊,就在咱們山東,那時候——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後來啊,剛好過一點,又來了個漢王,吃人不吐骨頭,稅賦重,你爺爺我的好多兄弟還有親人都餓死了,我們餓急了,吃樹皮,樹皮吃光了,吃觀音土,那玩意兒,吃著感覺飽,但是不久就會痛,痛著痛著,人就沒了——」
「大家沒法,就信了白蓮教,結果還是人吃人——」
「年年乾旱,饑民遍野,朝廷不但不管,還殺了掩埋——」
「啊——」兩個小孩聽到那場景,不由得發抖。
「別怕。」老者安慰,「後來,來了個欽差,人稱布衣宰相,整頓了山東,殺了好多的官員,朝廷又免了幾年賦稅,我們的日子才漸漸好了起來。」
「布衣宰相真是個好人——」小孩子不禁道。
「是啊,要不是他,你爺爺我早就餓死了,哪有現在的生活,你看,屋裡能點得起蠟燭。交了稅,我們還有結餘,還能有米釀酒,以前,是打死不敢想的。」
「爺爺,以後我也要好好學習,做個想布衣宰相那麼偉大的人。」二娃子道。
「哎喲,好好好,二娃子好啊。」老者開懷大樂。
「唔,爺爺,那壞人漢王呢?」大娃子忽然問。
老者怔了怔:「漢王啊,不知道,聽說,全部被陛下殺了。」
「哦。」大娃哦了一聲,壞人死了,他們覺得高興,又纏著爺爺繼續講故事。
老者今天的話特別多,說起來有聲有色。
與其說是故事,不如說是他經歷的心酸往事。
宣,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隨行有太監王景弘、李興、朱良、楊真,右少保洪保等人,這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二萬七千餘人。
這次下西洋,鄭和,一代航海家,為大明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完成歷史壯舉的開拓者,在航海途中逝世。此後,由副手王景弘掛帥,帶領船隊,繼續完成了航行。
江湖歲月催人老,秦淮河岸的柳樹不知綠了幾次,雞鳴寺裡的桃花不知開了幾回,又一個春天天到了。
這一年的春天,又要進行科舉,許多文人湧入南京,秦淮河上,吟詩,賞歌,飲酒,觀舞,歌聲在空中迴響,舞袖在水面拂盪。
但在另一處,曾經是皇家的莊園裡。一男二女在那裡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