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皇后有約(第1/2頁)
章節報錯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十二日,一代雄主永樂大帝朱棣病逝於榆木川,帶著滿足和遺憾,帶著一身的榮耀和包含爭議,享年65歲。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太子朱高熾聞到噩耗,哭暈了三天,三天水米未進。最後在群臣的擁護下,朱高熾在太和殿登基,今年沿用先帝的年號永樂,明年改元洪熙。
洪熙皇帝讓楊士奇等人討論,楊士奇、楊榮、楊溥、金幼孜、夏元吉都是太子的班子,是朱棣給他留下的肱骨之臣,經過三天討論,給父親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
順天府彙集四方繁華,商賈雲集,若在平時,逾百萬的臣民百姓或公門當值、或開鋪經商、或走街串巷、或投親訪友,熱鬧非凡,但眼下卻略顯冷清,大街之上車馬匆匆,酒肆茶樓客人寥寥,到處懸掛的是白色的孝服。
永樂皇帝朱棣龍馭上賓了,整個京師頓時安靜下來,朱高熾按照皇爺爺朱元璋龍馭殯天時的禮制,令天下臣民只服孝三日,不超過皇爺爺的規模。但朱高熾是孝子,一面派人去榆木川接回父皇的龍體,自己則帶孝辦公,守孝三個月。
朱棣的去世,也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這個時代以朱棣奉天靖難,搶奪了侄子的皇位開始,他老爹朱元璋後期大殺功臣,導致朱元璋後期無可用之將,朱允炆才步步敗退,朱棣接過的是千瘡百孔的明朝,內憂外患,在這種情況下,他建立了自己的權威統治,打擊外來侵略,讓華夏的領土更加完整,修永樂大典,弘揚文化,遷都順天府,縫合了南北兩地士子百姓之間的分歧,派鄭和下西洋,揚大明國威,促進與國外的交流。
經過元朝野蠻的毀滅,元朝是實行民族等級制度,對百姓剝削,特別是漢族,對中原漢族是一大摧殘,元朝只講武力,輕視文化,把很多良田圈為莊園和牧地,給予貴族,百姓流離失所,從封建社會一下子幾乎回到奴隸社會。後來,平民朱元璋反抗成功,建立大明,才結束了漢人被奴役的日子。朱棣則把中原王朝的威望再次推向頂峰,可以說朱棣幾乎再造了華夏,也正是有這份功績在,哪怕後世再怎麼抹黑,也無法否定朱棣的偉大。
陳遠一路從榆木川護送朱棣回京,心裡感傷一代帝王的離去。
回到京城,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陳遠跟個木頭人一樣,跟著磕頭行禮,皇帝去世,要講究的禮節太多了,稍有不慎,就會被判大不敬。
到宮裡待了三天,沒能真正和朱高熾單獨見見,倒是見到了已經是皇后的張氏,陳遠心裡莫名一熱,張氏看也不看他,彷彿什麼也沒有發生。
一個多月來,陳遠幾乎沒有睡好一天覺,也沒有時間回去看看家人,只是私底下和岳父蹇義交流了幾句。終於一切結束,可以回去的時候,王振卻突然來找陳遠,高叫道:“不好了,陛下昏倒了!”
陳遠擔心的情況終於還是發生了,朱高熾本來身體就很差,老爺子去世,為人至孝的朱高熾就因為悲傷過度而昏倒多次,事實上這段時間朱高熾每天都是茶飯不思,身體早就已經嚴重透支。
如此這樣,如何理政啊?
陳遠急忙跟著王振去看新皇帝,他肥胖的身材,黃袍都是特別定製的,面色蒼白,嘴唇在微微顫抖。
床前,楊士奇等大學士都在。
幸好朱高熾也只是昏迷了一會兒,很快就在御醫的救治下清醒過來,這讓所有人也都是鬆了口氣。
“你們都在啊?”朱高熾虛弱的說。
“陛下,您要保障龍體啊。”楊士奇摸眼淚道,他是真的擔心朱高熾的身體。
朱高熾搖搖頭:“老毛病了。”
“舉國上下,還等著陛下安排,請陛下節哀,振作精神,天下幸甚,百姓幸甚。”夏元吉道。
朱高熾嘆了一下:“朕自出生,皇考就在打仗中,這個大明江山,他吃盡了苦頭,揹負了罵名,受盡了委屈,身為兒子,朕什麼都沒能幫上忙,每當想起,朕就忍不住傷心——”他說著說著,就留下了眼淚,小黃門急忙拿了手絹,替陛下擦拭。
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最後還是道:“請陛下節哀。”朱高熾已經不理政事一個月,這是秋天,糧食稅收,新皇帝的皇陵修建,還有為朱棣殉葬妃子的安排,都沒有處理,大臣們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你們先出去吧。”朱高熾揮手。
眾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見朱高熾已經閉上眼睛,實在無奈,各種安排條呈,只能等陛下身體好點再說了。憂心忡忡,想著朱棣這個狠厲皇帝不在了,能夠和仁慈的太子大幹一場,結果仁慈的主登基了,天天生病,啥事都辦不成。
陳遠跟著他們出去,卻聽到朱高熾道:“退之,你留下。”
眾大臣又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得,新皇帝也還是寵這個年輕人啊。
大臣們都出去後,王振也識趣的帶領小黃門出去,關上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