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驚世駭俗的言論(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棣來了興趣,示意陳遠吃西瓜,讓他一邊吃一邊說。
陳遠吃了兩口,道:“世界是進步的,改革是必須的,時移世易,我們必須要找到更好的管理方式,比如現在,永樂盛世,人口、經濟都比大明初建的時候好了太多,當年隨太祖爺打天下的功勳,他們流過血,吃了太多的苦,所以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太平,過清貧的日子也還能過得去,但是,他們的後代,自小生長環境優渥,不可能也讓他們理解為什麼要過清貧的日子,因此,陛下懲治貪汙毫不留情,但是卻仍不斷有人違背律法。究其原因,第一點就是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貪。”
朱棣靜靜聆聽,這番理論,實在驚世駭俗,但是,細細聽來,卻十分有道理。
“第二,陛下可知秦國商鞅變法,商鞅在城門口立木頭,就是立法度,有功者賞,有過著懲,最後全國遵守,如此上下一心,才從最弱的國家成為最強的國家,最後一統天下。究其原因,就是有法度在,根據法度辦事,即使商鞅不在了,法度儲存了下來,天下依法,而不是人說了算。法度是規矩,人卻要看賢明,比如一州,遇到糊塗的知府,結果必然一團糟。”
朱棣深以為然,眼睛越來越亮。
“第三,監督的問題,咱們的御史受制太多,品級太低,而且許多人只是敢於言事,卻並無真才實學,不到地方上待過,究風聞言事,這是一大弊端,有句話說,沒有調查,究沒有發言權,御史也需要加強管理。”
陳遠整理思路,說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知道一種制度,叫做三權分立。”
“三權分立?”
“是的,三權分立即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國家權力分別由不同職能的國家機關行使、互相制約和平衡的學說和制度。三大機構共同存在、互相制衡的政權組織形式。就像陛下的為君之道,以陛下、大學士為首的立下的各種法律條文,以六部為首的行政機構,去行使陛下制定的制度,以按察使為首的司法機構,是為了保證國家法律的公正公平。如果個人濫用制度,其結果必然是不可收拾的。”
陳遠的話膽大妄為,太過超前,驚世駭俗,朱棣目瞪口呆。
皇帝的權力受到制約,這話恐怕朱棣要發毛,陳遠趕緊道:“臣也只是隨口說說,陛下聽聽就好,當臣胡言亂語。”
朱棣當然心裡不會同意,皇權至上,他怎麼可能接受皇帝的權利受到制約,不過六部的權利和按察使的權利制約,倒是可以考慮。有些觀點,他還是認同的,不過,有些話也犯了忌諱,朱棣心裡自然不舒服,淡淡說道:“好啦,山東的差事你也辦完了,這事就到此為止吧,朕去年給你賜婚,因為國事,一年都沒能舉行,這次回來,應該無甚大事了,你回去好好安排一下,接蹇家女兒過門吧,蹇義老頭子,都在朕面前拐彎抹角的說過幾次了。”
陳遠心裡一陣激盪,是啊,婚約定下來這麼久,每次都只能默默的想她,是該去迎娶了。朱棣肯定不高興了,不過還沒有發作,陳遠趕緊順勢告退。今天說的話太過了。
陳遠告退後,那些話一直在朱棣耳邊迴響,他的話雖然大逆不道,但是,確實是難得的治世良言,誠如他所言,只有遵守法度,才能長久。朱棣熟讀歷史,他深深知道,秦國能統一天下,是明君多嗎?完全不是,昏君比明君多,但是,就是靠著商鞅留下的律法,君主可以弱,可以昏,律法還在,國家就會強大。
變法,朱棣喃喃的唸叨。
自己是沒有精力了,但是後來者呢?如果大明朝的律法不能長久,一旦出現昏君,不就又像元朝一樣短命?
陳遠,朕為你鋪路,希望你不要讓朕失望。
朱棣思考良久,突然下定了決心,叫王振去傳劉觀來。
劉觀還在文華殿中處理事務,聽到陛下召見,趕緊道妙應寺見駕。
“臣劉觀,參見陛下。”
朱棣緩緩轉過身,冷道:“劉觀,你做的好事。”
劉觀駭然,難道陛下知道了什麼?不,不可能,都沒有活口,不可能查到的,他硬著頭皮道:“陛下,臣知罪,但不知罪從何來?”
朱棣怒道:“你當朕的錦衣衛是瞎子嗎?山東的事,你就不想跟朕好好交代交代?”
劉觀臉色一下子青了,情知還是被查到了,狡辯也沒有用,沒時間去罵手下辦事不牢靠,他伏在地上,跪地請罪。
朱棣胸口起伏不定,喘息良久,才道:“若是依以往的性子,朕一定將你凌遲,你全家籍沒,念著你跟了朕快二十年,你明天就上個摺子請辭吧。”
“陛下——臣——”
“嗯?”
劉觀身子顫抖,知道他完了,陛下說不願殺他,是看在漢王的面子,陛下必然已經對漢王失望,但不能就表現出來,引起反噬,如果現在殺了自己,朝中定然又人心惶惶,居然是靠著這樣保住了一條小命。不,陳遠,我不會輸的,他心裡暗暗發誓。表面卻一下子老態龍鍾,顫顫巍巍:“臣——臣謝陛下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