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陳遠一刻也沒有停留,就進宮去覆命。這是古代做官的規矩。

小黃門先通報,然後回來告訴陳遠,說陛下不再宮裡,讓他去妙應寺覲見。

陳遠沒有耽擱,直奔妙應寺去。

朱棣戾氣比較重,殺人多,得位不正,加上年老身體差,容易做噩夢,所以很喜歡到寺廟這種清淨的地方。

妙應寺位於阜城門內大街路北,始建於元代,初名大聖壽萬安寺,遭火焚,明朝再建時改稱妙應寺。因寺內有通體塗以白堊的塔,俗稱白塔寺。

現寺內的建築大都為清代所建,僅白塔在火焚中倖免,為元代遺物,至今已七百餘年。院中間聳立著白塔,塔下臺階可直登塔基,頂端華蓋四周懸掛著三十六副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微風吹動,鈴聲悅耳。

梵音嫋嫋,陳遠聽著,不自覺心裡感到平靜。

皇帝在,自然沒了香客,他眺望白塔,心中升起蔚然之意。古代是沒有起重機這些東西的,這些高層白塔,無不代表著人民的智慧。

朱棣在佛堂的後面的園子裡避暑,桌上擺有冰鎮西瓜。

此時已經是六月中旬,天氣十分炎熱,朱棣把靴子脫在一邊,一個小太監在給他捏腿,看見陳遠,就招手讓他過去。

“參加陛下。”

朱棣指著他對面笑道:“坐吧!這趟山東之行,你很辛苦啊!”

王振已然搬過了椅子,陳遠欠身謝恩,順勢坐下來。

“為陛下辦事,臣的本分。”

朱棣最關心的當然還是山東貪腐一案,奏章上說的畢竟不夠詳細,此時坐下,陳遠又詳細說了一遍,把全程所見都說了出來。

包括他被刺殺,包括李響響殺他的事,當然,悄悄隱藏了白蓮教的事,只是說百姓對李響十分痛恨,來幫自己。

朱棣憤然道:“這些狗官,貪汙腐敗,當真該殺!高燧做得不錯,李響所作所為,人神共憤,這等豬狗不如的人,竟然還做了朝廷大員,為朕治理一方,氣煞朕了,禍國殃民的奸賊,縱然剝皮攘草,也難消朕心頭之恨!”

朱棣餘怒未息地喝罵了幾句,又開始嘆氣:“皇考立國以來,就立下嚴刑峻法,杜絕貪汙,胡唯庸案、藍玉案,無論朝中大臣,皇親國戚,皇考對他們決不手軟,朕即位以來,也三令五申,嚴查重罰,可是,這些人,為何就是屢禁不止呢?”

陳遠嘆道:“我以前讀書的時候,聽過一個理論叫做層次需求理論?”

“層次需求理論?這是啥?”朱棣一頭霧水。

“這個理論是一個西方人提出來的,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陳遠一點一點的解釋。

朱棣聽懂了,豁然開朗道:“也就是說,人先滿足最基本需求,然後才會去實現自我理想,才會去為他人做事情。”

“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滿足不了,如何讓他們去照顧其他人。據臣瞭解,官員們都需要養家餬口,都需要交朋友,然咱們大明朝的俸祿,微乎其微。當了官,連家人都養不活,他們自然就會削減腦袋,哪怕掉腦袋,也去貪汙,這是他們生存的必要。”

朱棣震驚,但又不意外,陳遠的話,很多時候就是這麼讓他驚奇,他沉默良久,才道:“皇考打江山不易,國家初建的時候,偌大的揚州城,只有幾十戶人家,中原戰亂,民不聊生,所以才讓大家節衣縮食,給百姓活路,要不然,我打下大明江山,是為了什麼?不就是受蒙古欺壓,百姓沒有活路嗎?”

“是的,不過,陛下可以無私為百姓,有些官員也會無私為百姓,也可以提倡官員為無私百姓,但不可能要求所有官員無私為百姓,因為,大多數官員而言,他們也是平凡的人,不過是要麼有祖上陰德,要麼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如果努力過後還過著苦日子,還和普通人沒有區別?試問誰願意這樣做?那人世間就沒有人想努力了,因為努力了也是一樣。”

朱棣聽得似懂非懂,呵呵道:“看你說的,好像是為他們貪找理由,他們貪還有理了。”

“不,陛下,我這是在稱述事實,也是在思考,怎麼樣才能減少貪汙的官員。”

“依你所看呢?”

“依臣所看,想杜絕貪汙,幾乎是不可能,還是那句話,人性太複雜,有些邪惡的人,比如李響那樣的官員,是無藥可救的,但是,我們確實可以想想一些辦法,減少貪汙,肅清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