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出征前(第1/2頁)
章節報錯
明朝洪武元年,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派遣徐達等將領攻陷大都(也就是順天),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但是元朝並未滅亡。
元朝退守蒙古本部,因國號仍叫大元,以其地處塞北,故稱“北元“。
元惠宗出逃大都後,坐鎮蒙古繼續指揮各路元軍鎮壓民亂,同時聚集兵馬,想重新攻佔大都,但此後北元幾度南征都未能重佔大都,1389年,北元在藍玉率領的明軍進攻下滅亡。北方進入韃靼時期。
建文二年,東貼木兒汗繼承全蒙古的汗位之後,其子坤貼木兒繼承汗位。阿魯臺任知院,以後又任太師。
這裡有個奇妙的地方,東貼木兒汗繼任全蒙古的大汗,就不再擔任自己小部落的大汗,兒子繼任,相當於部落首領。
蒙古就喜歡到處封汗國,有些汗國獨立,有些又隸屬。
建文四年,布里牙特·烏格齊去“大元“國號,複稱蒙古。
永樂三年,蒙古各部在阿魯臺的率領下出兵攻打明朝。當時朱棣還在鎮壓剛即位的全國動亂,無力對付北方,於是就想到了北方的土爾扈特部落。
土爾扈特部是西蒙古的四部之一,最初活動在今天塔城一帶地區。這個部落特別崇尚中原,在清朝的時候還發生了其部落拒絕和沙俄合作,東歸中華的大事。
元朝滅亡之後,土爾扈特部落一直是東西蒙古中一支強大的勢力,輝特部的禿孛羅稱蒙古汗十年,同土爾扈特部落的支援是分不開的。當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明朝和東西蒙古,誰沒有土爾扈特部落做支援,誰就無法統治全蒙古。
為了挑撥土爾扈特部落(阿木古朗凱王和阿魯臺太師之間的關係,以達到遠交近攻、分而治之的目的。朱棣多次派使臣和阿木古朗凱王聯絡安定邊疆的事,賞賜了很多錢財、物品,阿木古朗凱王又驚又喜,表示對明朝廷積極予以支援,使明朝很快打敗了阿魯臺的勢力。
朱棣在1409年封綽羅斯·太平為賢義王,封輝特部禿孛羅為安樂王,封綽羅斯部馬哈木為順寧王,封客列亦惕部太平為賢義王,這就等於安定了整個蒙古族區域。
明朝利用土爾扈特部落穩定了東西蒙古之後,於1409年在蒙古族聚居區授官設治,在各地設衛所,在各部落中設都督、指揮、千戶長、百戶長和鎮撫等官制,其均由各部落中的大小封建主充任。土爾扈特部落與明朝建立了正式臣屬關係,明朝政府就從此開始統治全蒙古人民和土爾扈特人民。
但是,這只是表面的。蒙古的韃靼部落一直在找機會重新統領蒙古,對抗明朝。
永樂十一年,蒙古阿蘇特部首領阿魯臺為瓦剌馬哈木等所敗,處境困窘,於是,率其妻孥部落往南逃竄,在塞外苟延殘喘。並嚮明朝稱臣,遣使進貢。
朱棣考慮到要對付瓦剌,分化蒙古部落,就收納了他的貢品,並封阿魯臺為和寧王,母親和妻子皆封為誥命夫人,仍他們居住在漠北。
起初阿魯臺感激恩德,多次派人到明朝廷進貢,並派其子阿卜只奄入朝為質子。
永樂十四年,明軍出擊被孤立的瓦剌馬哈木,阿魯臺表現的非常積極,一面上書要替明軍修理瓦剌,一面乘瓦剌軍被明軍戰敗之機,與瓦剌開戰。
馬哈木遭到前後夾擊,戰場上被殺身亡,部眾潰散,其子脫歡被阿魯臺俘虜,在阿魯臺家中充當家奴。
按道理,阿魯臺會殺了脫歡,但是作為北元的太師阿魯臺,野心勃勃,他想成為大汗,統治整個蒙古,恢復元朝。因為當時瓦剌分為幾個部分,馬哈木也只是其中一支,半年後,阿魯臺和脫歡達成協議,釋放脫歡迴歸瓦剌。
明永樂十七年,阿魯臺又出兵瓦剌,大敗瓦剌太平部,瓦剌脫歡投奔明朝。
阿魯臺在塞外休養生息,財物日富,兵肥馬壯,加上朱棣又在永樂十八年收納了他對手脫歡,阿魯太心生怨恨,背叛大明朝廷之心萌發。
於是他就派人對明朝朝廷使者或者恣慢侮辱,或強行拘留。引起明朝的不滿,朱棣派人責問。
阿魯臺一不做二不休,於永樂二十年春,揮兵大舉攻入興和,明朝邊關鎮守將領王喚戰死。
訊息傳到朝廷,朱棣當即就決定親征。
但是,遭到了楊士奇、夏元吉的一致反對。夏元吉和兵部尚書方賓、刑部尚書吳中等商議,幾人都認為不宜出兵。其中方賓和吳中以前被處罰過,因為朝中確實無人,朱棣遷都後大赦,又把他們召了回來。
文官集團認為派遣將領去就行了,他們都知道,朱棣已經老了,如果親征,死在路上怎麼辦。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這樣會動搖全國根本。
夏原吉連上三道摺子,奏陳:因連年出師無功,軍馬儲蓄已經喪失十之八、九。加上災害不斷,內外俱疲。況且聖體欠安,還需調護。請派將出徵,不必勞動大駕。
朱棣大怒立刻命夏原吉清理開平儲糧,還沒動身,又將夏元吉下詔獄,將方賓和吳中下獄。方賓則因恐懼而自縊自殺,朝中譁然。
這個時候,陳遠和鮑參軍還有董明況三人正在閒聊,蹇怡璇為他們泡上西湖的龍井。鮑參軍依舊變得沒心沒肺那樣,絕口不提黎玉義的事。陳遠有心問一下,想告訴他黎玉義就在順天,話到嘴邊,還是忍住了。
董明況自然每天都找鮑參軍要錢,救命之恩呢。
鮑參軍揚起脖子,硬氣得很。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
正打鬧間,卻忽然被王振召進宮中,陳遠納悶,不知道什麼情況,不過王振催的很急,馬上飛奔入宮。
等到他來到宮中時,卻發現朱高熾三兄弟也在這裡,三人都是神情悲痛,特別是朱高熾兩眼通紅,似乎是剛剛痛哭過。
陳遠還沒問,朱瞻基就小聲道:“皇爺爺病重了。”
陳遠心中一沉,但對這個訊息也並不感到意外,畢竟朱棣已經六十多了,身體早已經不復當年的狀態。年輕的時候戰鬥多次受傷,一堆毛病。再加上他又特別勤勞,什麼事情都親歷親為,就算他精力過人,但也不能不服老。
“父皇、父皇——”朱高熾哭的聲淚俱下。
朱高煦哼道:“大哥,你哭什麼,父皇還沒死呢。”
“二弟,你,你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