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樣子朱棣又有大決定了,陳遠不敢耽擱,匆匆吃完早餐,馬上盥洗淨面、穿衣著靴、革帶束腰、梳髮整冠,一切就緒後,便匆匆出了門,騎了駿馬直奔行宮。

陳遠趕到奉天殿前,只見殿門口站著兩個小太監,便道:“陳遠奉旨見駕,勞煩通稟!”

那小內侍見是陳遠到了,不敢怠慢,連忙低頭道:“大人請進去,陛下吩咐了,大人到來,無需通報,直接進去。”

陳遠忙一整衣冠,邁步進殿。

大殿上面,文武百官濟濟一堂,陳遠向皇上見了禮,便閃身站入班中。

這時他才發現,十六國使者一一朝見天子,有序進行。

然後,就聽見使者說請求朱棣派人護送他們回國,一定感激不盡。

這些不知道是朱棣暗自的操作還是他們的真心,總之,要求是提出來了。

奇怪,召見使者,傳我來做什麼?陳遠思索了半天,聽到這個,突然驚醒,是了,朱棣要下命令下西洋了。

由於順天已被定為國都,陸續遷到順天任職的官員越來越多,下西洋總要個理由。

雖然陳遠在南京已經透過民間輿論,順便把太子說服了,可是很多官員出於皇子陣營不同和對朱棣遷都的不滿,就惡意詆譭下西洋。

戶部左侍郎於奐因為陳遠上殿見駕,打斷了一下發言,等陳遠站回班中,又重拾話題,憤然說道:“前番五次下西洋,若說是宣撫諸國,實已達到了目的,如今相隔短短兩年,何須再下西洋呢?西洋之行,費錢糧數百萬,百姓不堪重負,苛捐雜稅,因病及風浪海嘯,軍民死傷數萬,縱得奇寶而歸,對於國家有何益處?臣請陛下為民生計,罷西洋之行。”

他一臉正氣,說得陳遠都差點相信了這貨是憂國憂民的。

陳遠知道,這就是朱棣叫他來的目的,駁斥道:“於大人,我大明的艦隊,只是用來採購些奇珍異寶嗎?非也,殊不知,他們還能運輸多少奇珍物資,豐富我大明的物產,大人難道不知道,眼下讓多少百姓吃飽的紅薯,就是從西洋帶來。據不完全統計,多次下西洋,鄭大人共購入貨物近兩百種,香料、藥材、五金、布帛不計其數,大人,你平時所用所穿的,不正是受益於下西洋,百姓也是如此,何談誤國誤民呢?”

於奐啞口。

陳遠又道:“還有胡椒,在異國進價與在我大明的售價相差在十倍以上,但是,貴族和百姓都喜歡,君不見我朝的茶馬交易是為何?就是為了用茶馬限制其他國家,安不知其他國家會用胡椒或者其他物品來控制物品大明呢?”

這話就危言聳聽了,其他官員面面相覷,大學士劉觀道:“荒唐,我堂堂上國,豈會被一個蠻夷小國欠著鼻子走。”

陳遠嗤之以鼻:“劉大學士,佛家曰,眾生平等,你飽讀詩書,可知道孔夫子天下大同、人人為公的思想,你一口一個蠻夷,你比他們多了鼻子、眼睛還是嘴巴?四海之內皆兄弟,全族合同為一家,情同手足,你看不起他們,是不是分裂我大明,居心何在?陛下效仿天可汗,善待各族,他們提出要護送他們回家,你為何不答應,想讓陛下被後人罵心胸狹小?”

“你、你——”劉觀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這小子伶牙俐齒,把分裂國家和昏庸陛下的罪名都按自己頭上了。

陳遠面向百官,又道:“再說,我們的寶船出海時,也攜帶了大量的商品,以茶為例,進價不過幾十文,幾百文,可是售價呢?在異域他鄉,茶賣到幾千文,甚至上萬,各位,這怎麼是勞民傷財呢?”

“這個……”有人還是疑慮。

陳遠微微一笑,說道:“在下覺得,下西洋之利弊,若只計較這點買賣得失,那就落了下乘,要看它到底是有利還是無利,還要從長遠來看!”

這是陳遠在朝堂上正是說出下西洋的好處,正色道:“下西洋,除了使我大明威名遠播,四海賓服,我大明貨物流行萬國,四海皆以用我大明之物為尊榮,更可使其心向我朝。再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個道理大家不會不懂,我們只有學習其他國家的長處,迴避我們自己的短處,我們才能一直保持領先,否則,我們盲目自大,就會被別人用強大敲醒。”

“蒙元強大嗎?很強大,可是為什麼他們滅亡的這麼快,就是因為他們只會掠奪,只會破壞,而不會建設,不學習先進的知識就會落後,落後就會捱打!”

陳遠的話在奉天殿迴響,群臣閉言,良久無法反駁。

朱棣大手一揮:“就這麼定了。”

於是,正式下詔,待使者朝見完後,派人護送十六國使者到南京,命鄭和率王景弘、孔和卜花、唐觀保、楊慶、洪保、李愷、楊敏、周滿等人送十六國使臣同行回國,並帶去永樂皇帝的敕書及賞賜諸國王的錦綺紗羅綾絹等物。

但鄭和又遇上了一個難題,十六國使者沒有一起到南京,而是各走各的,結果到時間,只有十一國使者到達,如果再耽擱下去,就無法出航。為了趕東北季風,減少船隊損失,鄭和當機立斷,留下洪保、李愷,自己先出發,洪保他們再等今年冬天的季風。

永樂十九年,鄭和帶上王景弘等人,帶著旌節,身穿錦袍,興高采烈地踏上寶船,猶如第一次遠航。

王景弘忽然回頭望向北方,嘴角劃出弧度,默唸:朱瞻基,你別高興的太早,陳遠,遲早,我還會送你一個意想不到的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