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三章 決定遷都(第2/2頁)
章節報錯
蹇怡璇認認真真道:“遷都,有幾大利處,是大家能看得到的,其一,我們的威脅主要在北方韃靼和瓦剌,這幾年,北方犯邊,八百里加急到達南京,往往都是過了一個月,政令不同,朝廷命令不能及時下達,後果不堪設想。而且軍事重兵都在南京,要前往北方馳援,也是極其花費民力和軍資,從長遠看,以順天為京,是利於消滅北方威脅的。”
“其二,天子戍邊的氣勢以及皇宮和先帝陵寢俱在前線的事實,使朝廷上下在面對危機時更有抵抗的決心,不像宋的趙構,只會南逃。”
“其三,南方歌舞昇平,書生氣太重,只知享受而不知進取,自古沒有一個南方王朝能過長久的。”
“其四,南方官員錯綜複雜,形成一黨,已經招了皇上的大忌。當今皇上強勢,還可抗衡,如果換做後代帝王唯唯諾諾,豈不是被大臣要挾,這是陛下不願意看到的事。因此,侄女以為,陛下遷都的決心,金石都不能撼動。”
夏元吉久久的震撼,蹇怡璇說的,他一句也不能反駁,因為句句是事實。
“你是想讓老夫上書遷都?”
“是的,陛下已經鋪好了路,伯父不上書,漢王和趙王的人如果領會到這個意圖,也會上書的。伯父上書,這是營救同僚們,保護太子的最有效手段。”
夏元吉思索良久,幽幽一嘆。他挺起胸膛,又恢復了往曰的威嚴,清咳一聲,斷然喝道:“來人,取老夫的笏板來,備轎進宮上朝!”
玉階丹陛,黃瓦朱簷,雙龍蟠著漢白玉的石柱,巍巍的龍鳳紋雕石牌樓顯出威武莊嚴的帝闕。百官還在上朝,不過被抓了太多,朝堂上一個人都不敢說話,有的大臣稱病,上不上朝沒有什麼區別。
金水橋上,夏元吉寬袍大袖,手捧著玉笏,昂然而上。目不斜視直入宮闕。
金鑾殿上,面對著一張空空的龍椅,百官百無聊賴的立著,等待著朱棣升朝。
曰上三竿,沉默等待的百官已經疲憊不堪,佇列已不再整齊,不少人悄悄地更換著雙腿站立的姿勢,緩解著疼痛的腳跟,悄悄的打瞌睡。
看到夏元吉進來,大家抖了抖精神。劉觀蔑視的一笑,太子黨垂頭喪氣,漢王當則趾高氣揚。
夏元吉沉得住氣,不理他們。劉觀輕輕一哼,暗道:老不死,看你還能得意多久,你們把持朝政多年,該輪到我呢。
這時,御前站班太監從後殿走了出來,慢騰騰地登上丹陛,拂塵一揚,緩緩掃了一眼殿上百官,高聲說道:“皇上升殿,百官接駕!”
“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棣慢悠悠走上龍椅,坐下了,瞥了一眼百官,淡淡道:“有事就說吧。”
不等劉觀動作,夏元吉搶先出來:“陛下,臣有本奏。”
朱棣心中皺眉,夏元吉最膽小,也要出來求情,表情不悅。
夏元吉雙手捧笏,沉聲道:“伏惟順天府,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誠天府之國、帝王萬世之都也。昔太祖高皇帝削平海宇,以其地分封陛下,誠有待於今日――,矧河道疏通,漕運日廣,商貨輻輳,射貨充盈,……興工營建多年,今萬事具備,望早敕所司,遷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