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御書房內,朱棣正大發雷霆,他恨恨地將一封急報擲在案上,說道:“朕治理國家以來,夙興夜寐,食不甘味,石州之人可惡可恨,居然聚眾謀反,罪無可恕。”

侍在一旁的中官太監鄭和細聲細氣地道:“皇上勿怒,聖上教化,民眾聚集,是否真是謀反,還有待查實,須召集大學生商量商量。”

鄭和,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他早年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曾先後多次下西洋,跨越了半個地球,深得朱棣器重。

他的話引起了朱棣的重視,急忙召楊士奇,夏元吉,蹇義,金幼孜進宮商議。

金幼孜率先趕到,得了情報,道:“皇上勿怒,石州區區一州之地,百姓手無利器,無非鐵鍬鐮刀,就算起事,就如一條泥鰍入了大海,能撲騰起什麼風浪?我大明官軍,兵強馬壯,訓練有素。不出一月,叛亂必平。”

朱棣聽了他的說辭微感不悅,他擔心的不是百姓聚集叛亂能不能平定的問題,而是百姓聚集,為什麼要謀反。

這時,楊士奇到了,他奏道:“陛下,如今天下安定,政治清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石州民眾受教化多年,突然叛亂,恐事有蹊蹺,臣以為,不如一面從山陝調兵,以防不測,另外,派遣大臣,到達石州,查明實情,宣撫百姓,宣揚陛下教化民眾。”

朱棣聞言,認同的點頭,到底是內閣首輔,考慮全面。

稍候,御書房外一個聲如洪鐘的蒼老聲音道:“臣夏元吉,奉詔晉見!”

朱棣聞言急宣。這夏元吉,與蹇義齊名,五十多歲,鬚髮白了大半,不過精神矍爍,頗有武人風範。

夏元吉得知了原委,道:“臣也同意楊學士,臣以為,這個大臣,必須明辨是非,厚重正直,方能起到效果,非蹇尚書莫屬。”

正說著,蹇義到了。蹇義恭身道:“臣願意替陛下解憂。”

朱棣卻沉聲道:“不到半年,就是會試,胡學士剛去,現在離不開你,你們替朕另外推薦一個人吧。”

蹇義道:“監察御史鄺埜,可以擔當此任。”

鄺埜,朱棣不由想起了他以前的事。永樂九年,朱棣身在順天府,有人上奏說南京金融制度被一些豪民破壞,他派鄺埜前往查訪。大家認為將要大興牢獄捕獲人犯,而鄺埜只是抓獲幾個豪民就回來了。上奏道:“南京百姓聽到陛下的命令非常震驚害怕,金融制度暢通了。”朱棣也不想擴大化,不再追究,南京金融制度被破壞一事得到了整治。

後來,倭寇進犯遼東,有一百多個戍守海防的人失職,按照法律都應該被處死。朱棣命令鄺埜追究查辦,鄺埜向朱棣陳說可以同情之處,朱棣為此寬恕了這些人。

永樂十四年,朱棣營造北京,服勞役的有數萬人,朱棣命鄺埜監查管理,工程浩大,常有人不堪重負,病了不能工作,按律杖責和處死,鄺埜同情他們,堅決不治罪,那些生病之人大多保住了性命。

朱棣點頭道:“鄺埜深有仁德之心,可以。”不過卻不再說話,而是讓楊士奇他們出去商量。

幾個大學士商量了半天,封鄺埜為陝西按查副使,派東衛千戶吳成駐軍陝西布政使司西部,覺得可以了,去見朱棣,朱棣不置可否,愁眉不展。

最後還是楊士奇看出了問題,他道:“告發謀反的石州府尹,牽扯不小,陛下恐擔心官官相護,鄺御史一個人無法查清真相,須得一人不是官員隨同。”

金幼孜詫異:“不是官員,如何使得?”

蹇義笑道:“當年洪武大案,太祖爺給了百姓可以告發貪官的權利,只要手持大誥,任何人不得阻攔。皇明祖訓也告誡,需要重視民意,石州案件,非同小可,確實需要有人從中調和,不偏不倚,楊學士所慮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