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章 尾大不掉的問題(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禹陵來說,經歷了長達4000年的歷史變遷之後,這個神秘而龐大的族系社會本就伴隨著社會發展和歷史興衰而出現了數不勝數紛繁負責、積重難返的問題。王朝更迭的歷史規律已經表明,一個政權、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出現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協調是與戰爭、災難、死亡一同演繹的。
禹王因治理洪水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國號夏。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九州、奠定夏朝。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但是,時至今日,人們很難再去追根溯源。與禹王同時代的出土文物及商朝甲骨文中尚未發現關於禹王的記載,所能找到的最早提到禹王的文物是約一千年以後西周的遂公盨,此外還有齊侯鍾、秦公簋。秘密被禹陵的後裔們用一種近乎無所不能的強大力量而死死守護住。這種力量來源於禹陵後裔與生俱來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禹陵內生的族群合力。這種族群的合力是不可估量的。它在4000年的演化過程中已經極為成熟,整個族群猶如一部精良的機器,高效運轉。每一個零部件之間磨合的極為默契,它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它既存在於現實之中又幻化在虛無之內,它猶如一滴墨水,在水中稀釋後看不到一絲一毫的顏色,但每一個分子卻不可能消失。
自禹王卒會稽,禹陵後裔便世代護陵於此。我們身上有一個特殊標記,左手無名指第三節指骨天生畸形,皆佩戴“龍骨禁戒”,身懷異能,從驅鬼鎮邪到盜墓發冢無所不精。禹陵後裔執掌天下神鬼禁忌,有福禍驅降之能,得天地之造化,察宇宙之道理,自上古便有傳禹王平水患、誅惡龍,而獲顛覆乾坤之力量,禹王卒,起後裔為保護禹王神靈不受妖邪侵染,乃發宏願,與神鬼修契,世稱“神鬼契約人”。而禹陵後裔在支配這特殊力量的同時,也須畢生守護契約的秘密。
我知道禹陵最終極的秘密只有兩個字:“永生”,但這兩個字的內涵和外延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在葬龍坑下看到得到一切,是我永世不忘。但我也知道,自己永遠都不可能說出這一切。永生對於每一個來說,都充滿了極大的誘惑力,甚至我們不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誘惑力。彷彿,只要這個字眼存在,人類靠著文明社會建立起來所有意識形態都會土崩瓦解,而人類根源的野蠻社會里的基因會因為它而無限膨脹、擴散。
還有一個插曲。經過考證,有學者發現“禹”這個字的字源與龍有
一定的關係,在當時受到史學家柳翼等人的吹捧。
不過,一臺再精良的機器,伴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出現問題。禹陵是一個極其高階的“生態”,本身“新城代謝”的能力很強,自身無時無刻不進行著“自我革新”,不斷造血,以達到“健康”的境界。
但是不可否認,時間越久,它存在的問題也會越多。就好比一臺強大的計算機,系統完善的同時,補丁也會增加。當補丁多得無法正常運轉的時候,宕機就會成為隨時發生的隱患。
最大的bug來自於內部。
禹陵是一個“人治”的社會,極其依賴高水平的領導者。領導者的素質決定了這部機器運轉的效率和整個生態的和諧。當然,禹陵從不缺乏高水平的領導者,在它極其優渥的人才土壤和機制中,可以誕生和培養一茬接一茬的優秀領導者。但是,人治面臨一個固有的問題。那就是權威。權威是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武器。
但權威不僅有集中,也有分散。
這就導致了禹陵最尾大不掉的問題產生——內外之爭。
禹王平水患,定鼎九州,初開華夏。往後列國周齊秦漢楚,縱橫四千年,歷經版圖激盪,文化歸流,終成巋然帝國。禹陵是個極其講究親屬等第的“封建”之地,凡是姒姓族人,皆有著至高無上的尊崇地位,這種榮耀源自於他們千百年領導這個龐大家族生生不息的不世之功,也發軔於我們血脈之中恪守的秩序倫常。禹陵向來內外有別,外戚家族雖亦入宗廟族譜,如商周時期那般裂土封侯在外,成一方勢力,各自發展,千百年間,內外之爭,在禹陵一直沒有平息,但即便如何得分合親疏,雙方卻始終未曾脫離,可見禹陵血脈向心力之強大,固若金湯,牢不可破。
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王府則有......據族中老人講,此曲乃是禹王的五個子孫所作,大意是頌揚禹的功德。頌詞字字含淚,句句傳情,每年穀雨時節,在大禹陵所在的會稽山中,山上山下都會吟唱起這頌詞,瀰漫著上古時代的遺風流韻。我禹陵一脈,四千多年來一直薪火相傳,從夏商周伊始,家族在一次次衰敗中苦苦掙扎,滅族之災頻頻襲來,最淒涼的一次全族只剩父子三人,依舊堅守禹陵巋然不動。
姒瑋琪其實一直以來都想解決這一問題。以她的能力和性格,徹底解決內外之爭或許是她執掌禹陵之後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姒瑋琪面對的事情就接踵而至。從最初臨邛道士科科、冉冉開始,一系列麻煩始終在分散她的精力。而更麻煩的事,以寧大娘為首的外戚勢力一直在從中作梗。雖說,禹陵的內外之爭千年未絕,到解放
後,外戚中的幾支勢力更是逐漸壯大,日漸脫離龍骨堂的調遣,“聽調不聽宣”,分庭抗禮,已成大勢。但是,外戚勢力,尤其是以普陀寧大娘為核心的保守派,始終沒有反叛禹陵,反而在極力維護禹陵。這種矛盾的產生,歸根結底就是“人治”。
甚至,可以更加一言概之,權力之爭。從姒瑋琪和寧大娘這一舊一新兩個女人的角鬥看得出來,就是兩個極其優秀,善良,卻有著各自不同立場的女人之間的角逐。
自古以來,龍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涵義,可以說它佔據了各個領域,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龍一直同四相中“白虎”“玄武”“朱雀”一樣,在華夏子民的心理地位是無上的,古時的皇帝就在身上的衣服繡九條龍,是為龍袍,那就是一種至高的象徵。
中國泱泱大國,見到真龍的又有幾個?
當然,秘密永遠不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