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號上三臺中型核聚變發動機開始向外噴射帶電離子,龐大的機身開始緩緩移動。

摘星號沿著十幾公里長的飛行跑道向東方滑行,速度越來越快。

3分鐘後,如同一支利箭斜著射向了天空。

5分鐘後,消失在天際。

地面上送行的人群中傳來稀稀拉拉的歡呼聲,大多數人都心情沉重,沒有心思喝彩。

鍾成這一走,最少就是半年,而且是前往億萬公里之外,深入星空。

很多人心裡都感覺空落落的,只希望他們一路平安,早日歸來!

……

1個小時後,摘星號在胡波這個老“水手”的指揮下,進入了3萬多公里高空的地球同步軌道。

摘星號繼續加速飛行,擺脫了地球的引力,以一條拋物線的軌跡,向著太陽系的外圍遠離地球而去。

在指揮中心的眾人,已經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胡波驚喜地在鍾成面前如同一個小孩子似地蹦跳幾下,感受到從機艙地板下傳來的引力。

楊希、林偉因為第一次太空飛行,從來沒有體會過失重的痛苦,反而沒有這種心情。

鍾成俯身又站立幾次,仔細體會了一下,雖然和地面上的感覺大致相同,但還是有一絲輕微的差別。

那就是頭部受到的引力,比腳掌位置受到的引力更小。

林偉解答了鍾成的疑問,太一合金401由其中鍾322元素場域能量產生的吸引力受到距離影響非常大。

在保持1米距離有正常地球重力的情況下,在8米左右距離就遞減到接近零重力。

所以以鍾成的身高,從腳掌位置到頭部位置有20%的重力差異,正常人是感覺不出來的。

如果要減小這種差異,只有加大太一合金401的電量輸入,但沒有必要。

由於太一合金401的昂貴和電量消耗,在摘星號上只有人員主要活動艙室的地板下才有鋪設,就這樣也用去了二十噸太一合金401。

胡波說,如果楊希和林偉要體驗失重的感覺,就可以去貨艙,那裡面是沒有人工重力的。

胡波這樣說倒沒什麼調侃的意思,他對發明出太一合金的林偉是感激萬分。

雖然林偉解釋主要還是鍾成夫人的功勞,但仍然沒有減少太空署老“水手”們對他的敬仰之情。

在如今的太空時代,前往外太空探險、航行的宇航員們還是習慣地延用了地球海洋艦船上的傳統稱呼,船長、大副、二副、水手長、水手之類,只是統稱為水手。

在地球大航海時代,那些水手們除了面臨大自然不測風雲的威脅外,就是要面對缺少維生素導致的敗血病的折磨。

而在太空時代,“水手們”同樣要面對失重症折磨,而且失重症對人體健康的損害是全方面的,長期下來甚至是不可逆的。

今天,老水手們在摘星號上終於看到了這個病魔被消滅,那種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胡波甚至聲稱,把摘星號交給他,他就敢飛往太陽系最邊緣的柯伊伯帶探險,為聯邦開拓更多的領土。

楊希卻認真地幫他算了一下,柯伊伯帶離地球有40億到80億公里,按最近距離算,用摘星號也要飛3年左右時間。

如果帶足食物,應該是可行的,因為深空航行只是在飛行器加速和減速階段會消耗大量動力物資。

原則上說,從地球飛往5500萬公里的火星,與飛往柯伊伯帶中45億公里外的冥王星,消耗的動力資源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