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程的路上,架不住大夥的一再追問,鍾成就跟團隊成員大致講解了他的想法。

將離子發動機的原理用於可控核聚變,這個想法把所有人都震驚了。

這個想法真是太天馬行空了!

經過討論後,所有人都認為這個想法很有成功的可能,難點就在真空室內的碰撞。

周虎形象地比喻這是長江後浪推前浪!

楊希提供了一個線索,他在進行祝融電推的研究中,觀察到在帶電離子高速運動中,如果完全同向運動的帶電離子發生“追尾事故”,有一種違反常理的現象發生。

就是帶電離子相對運動時碰撞聚合要克服的巨大斥力,這時會變成引力,這種時候更容易發生原子核的互相聚合作用,實現聚變的條件不再那麼苛刻。

帶電離子的運動是最複雜的運動現象,要出現兩個帶電離子的完全同向運動的可能微乎其微,但在鍾成構想到機構中卻大幅度提高了這種可能性。

這種方式實現可控核聚變確實很有可能。

楊希的發現再次增強了大家的信心,可控核聚變真的能在他們手上實現嗎?

10月4日。

鍾成團隊回到了研發中心,十幾個人一頭就扎進了伏羲一號的機房。

大家一起動手,分工負責在太虛實驗系統中構建全新的“離子發動機”。

由於有現成的祝融電推和超托克馬克、仿星器等的模型,構建工作非常順利。

10月8日。

一套全新的可控核聚變裝置就在太虛實驗系統中誕生了。

這套裝置主要由四部分組成:

一是使氘、鋰原子電離的電離室,採用的是離子發動機原理;

二是給帶電離子加速加熱的高能加速通道,採用的是強子對撞機加速原理;

三是發生聚變反應的真空室,吸取了超托克馬克、仿星器等裝置優點進行的改制;

四是降溫降速的冷凝發電裝置,就是正常的火力發電原理,並在最後用上風電裝置。

接下來的時間,就是在太虛實驗系統中進行了模擬試驗,不斷調整執行引數,找到能夠發生核聚變的最低條件。

這個過程同樣需要進行大量的模擬試驗。

鍾成的計劃是從祝融電推的電離室溫度3000攝氏度開始,按每增加1000攝氏度為一個溫區。

帶電離子的速度由祝融電推的噴射速度是300公里/秒開始,按每增加10公里/秒為一個速度區。

兩者相互匹配遞增進行試驗,與此同時還必須不斷調整提升對應的試驗裝置能力。

如果不是在太虛實驗系統中進行,那花費的時間和金錢難以想象。

這個過程是個非常枯燥的過程。

15天后,十幾個人分成八個小組分別試驗,總計試驗次數達到3678次,但仍然沒有在試驗中發現聚變反應。

周虎提出乾脆直接把試驗條件提升到1億攝氏度,再往下倒推。

但鍾成否定了這個想法,1億攝氏度不用這個裝置也能發生核聚變,有什麼試的。

往下倒推與往上順推的效果是一樣的,都是要在3000度到1億度之間找到那個最適合的點,而且是越低越好。

如果只是一個溫度條件還好辦,可以用等分法快速篩選。

但再加一個速度的條件,而速度還和溫度是直接相關的,那就只有用窮舉法這個笨辦法最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