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佛前(第1/2頁)
章節報錯
見一行人稀稀散散地站在山頭,沒人再去作聲,何問雲垂頭喪氣道:“看來還是我等學藝不精,小兄弟,你到底是‘蜀八劍’中的哪一位?”
少年搖搖頭道:“我不能說,等到你們有人能打過我,我才能說。”
聶遠不禁一笑,走上前道:“在下才疏學淺,遠道而來,也想過上幾招。”
少年滿不在意地抖了抖劍,說道:“你先進招吧。”
聶遠抽出青霜,一閃身竟逼近到了那少年跟前。他自內傷漸漸消弭以來,雲夢縹緲步就一直隨之精進,眾人沒一人看清他的步伐,都以為老眼昏花,連忙按揉起自己雙眼。
那少年也吃了一驚,出劍揮向迎面過來的聶遠。聶遠左手豎起青霜輕輕一擋,接著使出鬼谷劍法中的“反應”式,一連數招將少年的出劍化解於無形。
聶遠只防不攻,少年拿不下他,也不氣惱,只是更加賣力了些。過到十招,聶遠使個鬼谷劍的“決斷”劍,一劍直刺少年胸口而來。
少年當即要揮劍將青霜格開,誰知聶遠這一劍暗含著他每日苦練的“破冰點蒼”,少年長劍剛一挨著聶遠的劍鋒,便即劍身一脆,斷成兩截。
聶遠劍至半空,本來已經快到極致,誰知他又輕而易舉地將那劍收回,觀戰的眾人都輕呼一聲,大為驚詫。
聶遠收劍回鞘道:“承讓。”
那少年點點頭道:“你本事不錯,不知道和他們比起來怎樣。”
聶遠心知他說的“他們”必是蜀八劍,何問風上前笑道:“好好好!既然聶兄弟打了勝仗,還不快問問這個小兄弟是蜀八劍的哪一位?好讓咱們傳揚傳揚。”
那少年聽了這話,又面無表情地說道:“我本來不想說,怕說了你們生氣,現在你們有人贏過我了,我就說了。”
何問風急道:“廢話少說,看你年紀,莫不是最小的弟子?”
少年搖搖頭道:“我是一個跟在山上的小童罷了。他們幾年前上山,我那時還小,就替他們磨劍斟茶。”
這話一出,舉眾皆驚,何問風鼻子也氣歪了。那小童又解釋道:“劍痴師傅說他師兄穿過信來,有要事請他過去,他們早就在半月前出山往白帝城去了。”
聶遠心中一奇,卻不知章驊為何與他會面。章驊宗門在洛陽,要說是宗門有難,也該往北經長安而去。
群豪討個沒趣,紛紛嚷著就要下山,待到三三兩兩地走光之後,聶遠見陳摶和譚峭兩道竟在不知何時開始弈棋,一邊弈棋一邊又相談甚歡。
聶遠上前問好,兩道和聶遠叮囑幾句,說要留在青城山上清修。聶遠不敢驚擾,也早早下了山。
看著聶遠背影走開,陳摶哈哈笑道:“這年輕人有騰龍之氣,奈何被寒氣所掩蓋。但他身上還有另一股龍氣,卻不知是誰的。”
譚峭也不答話,指指兩人中間的棋盤,陳摶呵呵一笑,又和他弈起棋來。
卻說聶遠下了山去,又撞見何家三兄妹在不遠處等候。三人邀請聶遠去他家山莊做客,更要傳授他們一二武藝。
聶遠推辭一番,告別了眾人,路上暗暗想道:“蜀八劍已經不問門派中事,隱居了這麼多年。這次章驊喚他出山,江湖上必有大事發聲。”
聶遠心中隱隱不安,又想道:“不如先往白帝城打聽訊息,再趁著長江水快去南平國,走洛陽往河東道去。”
想定之後,聶遠便往白帝城去。此時正是春季,卻見四處都是水暖花開,青林翠竹,聶遠心中卻籠上了一層陰霾。
過了白帝城,聶遠轉水路往江陵而去。一路到得巫峽,果然見得兩岸怪柏叢生,猿猱亂啼。此時天氣本該溫暖,但在這兩山之間的寒水之上行舟,竟有絲絲冷意,惹得過客更加愁悶。
每每憂心之時,聶遠便豎起劍來,愣愣看著劍柄上的流蘇。流蘇隨著江風輕輕飄動,就像她那時飄起的長髮。
*** ***
忽地過來一陣柔軟的春風,吹起了柴嫣鬢角的一縷烏絲。柴嫣此時正在去往白馬寺的路上,又是一年柳葉飄,柴嫣一邊想著聶遠,一邊也想起了她那溫柔如柳的姐妹。
柴嫣今日去白馬寺,並非是為拜佛求香,而是想起了當時與聶遠曾約定同遊洛陽八景。已近傍晚,暮鼓鐘聲實在令人心醉,她遂情不自禁獨自前來。
拜到佛前,柴嫣雙手合十、緊閉雙眼,心中默默唸道:“求我佛護佑,讓柴嫣能如願順遂,從今往後,再不讓身邊人一一離開……”
她正閉眼默唸時,忽然聽到身邊一個熟悉的聲音說道:“我佛慈悲,還請為我開導迷津。去年夏末時,小女子順從禪意,去找尋自己的人生。奈何生性愚鈍,花開花落,菩提再生,一晃過去三個季節,我卻還不知人生到底該是個甚麼模樣,始終忘不掉他。”
這聲音輕柔低緩,卻充滿惆悵,滿懷躊躇不決。
柴嫣仍在自己默想許願,又聽得一個僧人說道:“女施主既結下了種子,那種子便會在你心裡生根發芽,非但忘不掉,更會生出愛恨嗔痴的果實。”
那聲音輕嘆一聲,繼續說道:“誠如小師傅所言,然而這一棵愛恨之樹,我卻不知是該將它剷掉,還是任由它在心中發芽生長?”
僧人說道:“任由生長,人不免被情感所吞噬;蠻橫剷除,終究會在心裡留下一個難以填補的洞坑。不如靜聽我佛教誨,萬法隨緣,待施主悟到‘無喜亦無憂,無怒亦無嗔,無怨亦無憎’這‘六無’之境,一切想不通的問題,便也就想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