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秋水長天 第七十七章 符第四,韓瞠眼(第1/2頁)
章節報錯
卻說七日之前,李從珂傳下聖旨,加封高行周為太原四面招撫使兼排陣使,急令高行周率潞州昭義軍主力北上,以解朝廷第一路北上平叛大軍張敬達部之圍。
高行周雖自知敵眾我寡,但一方面對於朝廷加急軍令不敢不從,另一方面潞州以北也盡皆落入敵手,孤城難守,主動出擊以挫敵銳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三國曹魏名將張遼守合肥時,孫權趁曹操西征,率十萬之眾御駕親征,兵臨城下。
合肥城中兵不過幾千,值此危難之際,副將樂進、李典皆雲堅守不出乃是上策。唯獨張遼力排眾議,堅持認為敵軍勢大,城中守軍軍心惶惶,唯有挫敵銳氣,方能守城。
之後便是張文遠八百勇士奇襲吳軍,打了孫權一個措手不及,落得個狼狽不堪。
經此一役之後,東吳軍果然士氣大減,十萬之眾圍攻合肥日久不下,只得退兵,張遼又伺機追擊,一戰威震逍遙津,揚名天下。
高行周將門世家,自然也對逍遙津大戰有所知曉,固守便未必見得一定是上策。
卻說他率兩萬步兵、五千精騎日夜兼程,一邊一路北上,一邊探聽訊息。
行軍剛過一天,潞州方向突然一名斥候快馬趕上來報,說契丹一小撮人馬後方作亂,已經被郭威處置。
高行周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有郭威坐鎮潞州,且朝廷大軍已距潞州不遠,哪怕契丹人有通天的本事,他也不信契丹人能繞過他昭義軍拿下潞州城。
高行周明白真正的敵人就在眼前,他這幾日神經緊繃,夜不能寐,一邊行軍,一邊隨時派斥候探查著敵情。
卻說這日上午,高行周正親自統率中軍行進,敏銳的戰爭嗅覺告訴他,他離自己的戰場已經不遠。
正行軍間,高行周突然見得一匹快馬賓士而來,那快馬氣喘吁吁,到得高行周面前,馬上斥候滾鞍下馬稟報道:“報將軍!前方二十里有一支大軍駐紮,乃是易州刺史旗號。”
高行周勒馬停住思考片刻,想起那易州刺史乃是出身將門的符彥卿,此人也是奇人,方入中年,已與高行周併為後唐良將。
符彥卿初年從軍之時尚且年輕,彼時深受後唐莊宗李存勖信賴,並委以重任。待到李存勖兄長李嗣源突發兵變,可謂是“一夫夜呼,亂者四應”,李存勖倉促間出兵迎敵,士氣渙散,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最終一代梟雄李存勖落得眾叛親離,身邊只剩十餘名死士相隨。他身邊這最後的忠義之士誓天斷髮,泣下沾襟,無不悲慟慷慨,發誓決死護得李存勖周全,以報皇恩。後人每每說起這段,無不為之唏噓。
年輕的符彥卿就是這十幾人中的一個,李存勖剩的孤家寡人之時,仍有他相隨左右,為李存勖血戰據敵,決死相搏,踐行了“士為知己者死”的誓言。
後李存勖死於流矢,符彥卿為李存勖痛哭一場,離開洛陽。在這叛主弒帝家常便飯的五代中,符彥卿已可謂忠義至極。
李存勖死後,符彥卿並未被埋沒,也未被秋後算賬,反而重又受到起用。彼時契丹人在北境虎視眈眈,大兵壓境,中原王朝諸將多有畏懼,符彥卿於嘉山大敗契丹,功勳卓著。
而後符彥卿以軍功屢升官位,更是被此時的後唐皇帝李從珂委以統領北境騎軍的大任。
因此當下高行周聽得符彥卿率軍北上,心下稍安,喚來傳令兵士道:“傳令三軍,加快腳程,儘快與易州軍合兵一處。”
兵士道聲:“遵命!”匆匆快馬去向四處傳令。
高行周隨即趕到陣前,親自率領先鋒騎兵快馬向符彥卿軍營趕去。
高行周久歷行伍,最為擅長騎兵戰法,其父高思繼人稱“白馬銀槍”,與後梁大將“王鐵槍”王彥章並驅爭先,一時將遇良才,難分伯仲。
而高行周盡得家傳,年輕時一杆馬上銀槍無人能敵。他這五千精騎更是他的戰術核心。
遠遠到得易州軍營之前,早有一支騎軍相迎。高行周遠遠望去,卻看這隊騎軍旌旗飄揚,果然個個神采奕奕,兵勢雄武,好不威風!
高行周到得跟前,為首一員大將緩緩騎馬來迎,正是符彥卿。卻見符彥卿濃眉短鬚,威風凜凜,身高七尺開外,闊肩虎背,猿臂細腰,頭戴一頂炫目亮銀盔,身穿一身亮眼明光鎧,在烈日之下熠熠生輝。
除此之外,又有座下一匹捲毛赤兔馬,手中一柄三尖兩刃刀,背披一面西川百獸袍,果然是戰場宿將的派頭,讓高行周見了也不由得暗暗叫好。
見高行周到來,符彥卿催馬上前迎著,行軍禮道:“末將奉命北上逆擊賊兵,賊兵勢大,不敢造次,在此恭候高將軍多時。”
高行週年紀大符彥卿許多,當下也回軍禮道:“你我皆為朝廷效力,不分彼此。陛下有良將如此,何愁賊兵不破哉?”說罷兩人一起大笑。
符彥卿將高行周引到中軍帳中,兩人坐定,符彥卿問高行周道:“高將軍久歷軍陣,必有高見。如今叛軍結連契丹,敵眾我寡,不知高將軍有何見教?”
高行周略略撫須道:“依在下之意,本該待朝廷大軍會合之後合兵一路出戰,可如今尚有數萬大軍被圍,不得不出兵解圍。”
符彥卿點點頭道:“高將軍所言甚是,依末將愚見,既然敵眾我寡,高將軍不如與在下易州軍合兵一處。今日正午兩軍稍作歇息,之後晝夜行軍,擊潰賊兵包圍圈、救出張將軍後且戰且退,仍回到潞州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