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我:“佛光山僧團人多,事業龐大,究竟是如何管理,竟能上下一心,和合無爭?”我往往以一句佛門用語來作答覆,那就是: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曾有記者問:“為什麼您總是廣受歡迎,不知有什麼個人的魅力?”

我不知道自己有何魅力,我只是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理念來待人接物,並且以此身教課徒而已。

回想自小在佛門熏習,師長要求我們背誦佛學名相,當時不甚瞭解其意,只是囫圇吞棗,沒想到長大後,遇事觸緣,迸發了早年深植在八識田中的種子,使我深深感到佛法的妙用,真是不可言喻。尤其是這一句描述自我法身自性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用在做人處事上,更是屢試不爽的金科玉律。

所謂“法身自性”,就是我們本自具有的佛性,在橫的空間上來說,世上任何一種東西的大小都有其限制,惟有真理和我們的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故日“橫遍十方”;在縱的時間上來說,雖然我們的肉體有分段生死,但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卻能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限制,不生不死,永恆一如,故日“豎窮三際”。所以,簡而言之,所謂的“法身自性”,無非就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即是真理之用;既然是真理之用,則放之四海皆準,做人處事又何能自於其外?

在佛法的體驗上,我所瞭解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則是: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應該三思而行,舉凡此事、他事的互動,此人、彼人的關係,過去、現在、未來的發展都應該考慮周全。

有時,徒眾來向我訴苦:“某人嫌我這件事做不好。”

“他責怪你什麼呢?”我問及原因。

“他說我事先沒有和他溝通。”

“這就是你不能‘橫遍十方’。”

也曾有徒眾向我懺悔:“某人說我這場法會辦得不如法。”

“為什麼呢?”

“他們怪我不先向主管請示,也未曾查詢舊例,便莽撞行事,因此紕漏百出。”

“這就是你不能‘豎窮三際’。”

不能“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自然在做事上就會有所欠缺。

我自佛光山退位以來,每逢山上重大活動,繼任住持心平和尚都來請示:“今年如何做呢?”

“參考往例吧!”我總是這麼回答。

這句話看似平常,卻有著很深的意義,早年的活動有我創業的理想,因此注重往例,便是力求與宗風相應,而隨著時移世遷,凡事也應有所改革創新,故言“參考”,而不說遵循。“參考往例”,便是一種“豎窮三際”的表現。論及有所興革,就要商議協調,並且周知四方,開會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程式。佛光山自建立至今,幾乎沒有一件事不是用民主的開會方式來解決,因此有所謂的員工會議、職事會議、單位主管會議、各院院務會議……有時,學生們要求參加,我也從善如流,從不拒絕。這種“橫遍十方”的作風不但減少了做事的阻力,也使得佛光人從開會中學習溝通的藝術。

也曾有徒眾向我報告工作缺失:

“我常因怠慢客人而被主管責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