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聯姻(第1/4頁)
章節報錯
對於緬甸的聯姻,其實朝廷反對態度並不強烈。
蓋因為孫氏並非異族吧!
而實質上卻是皇權的加深,以及內閣開始重實利而拋虛名。
和親的危害並不大,尤其是在強盛時期與他國和親,屈辱性並不大,反而利處頗多。
說到底,對和親的抗拒,不過是宋朝國土狹窄,屢戰屢敗,敏感的自尊被刺激,以及明初驅逐蒙古後人強盛且膨脹的自尊罷了。
拿康國舉例,娶了秦藩公主後,偌大的康國後宮對於朝廷來說就是個篩子,朝堂上的一舉一動對於北京毫無隱瞞。
所以,太子以川渝總督的身份在四川,對於康國知己知彼,勝算極高。
同時,與緬甸聯姻,整個西南土司就會受到兩面夾擊,像元末明初的那種龐大的麓川王國,根本就不可能再誕生了。
尤其是在如今這種改土歸流的環境下,撅斷土司外援再重要不過。
對於穩定西南邊疆是非常有利的。
培養緬甸親明勢力,聯姻也是助推器。
擁有朱家血統的世孫,天然就親近大明。
從民間的角度來看,兩國聯姻,讓緬甸王室帶著朱家血統,交往將會更加緩和,有利於開展貿易。
好處頗多。
朱誼汐其實心裡對於聯姻也是贊同的。
大明的擴張已經到了極限,再打下去就非常容易崩盤,一如唐朝。
所以這個朝貢藩國體系就很有必要維持下去,聯姻就是惠而不費的方法。
儘可能的漢化,擴大明文化的傳播,從而將整個東亞納入到朝貢體系中。
在西方眼裡,朝貢國其實也是帝國的一部分。
如奧斯曼帝國,埃及都與他打了幾次,除了一個埃及總督的名義外,根本就屬於外國,但仍舊被認為是其一部分。
也是因為這些藩屬國,大明才是真正的帝國王朝。
因為藩屬國,也是緩衝區。
阿古柏之亂,清朝失去中亞各國,朝鮮和越南打了一次仗,失去了整個東亞。
旋即,西方列強開始分食中國。
朱誼汐目光炯炯,盯著龐大的世界地圖,大明四周幾乎都有藩屬國在,是重要的借力點。
說句不好聽,即使幾百年後大明落魄了,那些藩屬國也能抵擋一二,延緩帝國的墜落步伐。
這時,衛王求見。
衛王朱存棠排行第六,如今年已二十,在一眾皇子中也是顯眼的。
“父皇。”衛王趨步而來:“兒臣想去就藩。”
聞言,朱誼汐眉頭一蹙:“高棉剛被拿下,衛國初立,王宮都沒有建起,你就藩幹嘛?”
“你懂得不多,去的話也只能搗亂,還不如在北京多學兩年,瞭解民政來強。”
高棉被拿下不過一年,夏津子朱參立下大功。
其因為高棉,故而由子爵至伯爵。
按照朝廷的規矩,朝廷新任免了國相,全權負責對於高棉的建設,藩國司也啟動大量的物資,助其建國。
最起碼,其國都,王宮,宗廟要建設完全吧?
消滅貴族土司,建立郡縣制,開墾荒田,這些要命的措施,年輕的衛王可很難執行。
派遣專門的人才進行建設,術業有專攻,才能讓衛國茁壯成長。
等到兩三年之後,大臣被調回國內,衛王將會輕而易舉地收穫一個成熟的國家。
出兵,治國,建設三部曲,全部由朝廷打包。
也只有這樣,才能儘快的建立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