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了你的狗眼。”

俗話說得好,皇帝不急太監急,一旁的劉阿福立馬就橫眉怒目:“錢,咱少爺有的是。”

說著,他就從懷中掏出了一疊銀票了。

“這些錢,能夠教你整個書肆都買下。”

“好了。”朱誼汐制止了其聒噪,他對著驚詫的幾個讀書人也拱了拱手,保留下體面。

橫眼瞥了一眼劉阿福,後者立馬畏畏縮縮起來。

這不是大水衝了龍王廟?

“您儘管看,您看著!”

夥計縮了縮脖子,知曉是個大人物,立馬恭敬異常。

對此,朱誼汐倒是擺擺手,繼續看將起來。

除了物理小識外,其餘吸引眼球的,莫過於《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文集了。

雖然明朝幾次禁水滸,西遊,但卻沒用,越禁越流行,甚至官場上也習以為常,以至於形成了俗語。

科舉的盛行,讓通俗文化越來越流行,市井小民們不愛詩詞歌賦,而喜。

在大明朝,流行志怪鬼神,史書演義,現實通俗三種,其中鬼神就是如西遊記,東遊記,南遊記,北遊記等。

而史書演義則是楊家將,狄青傳,皇明英烈傳,隋唐演義;通俗現實,則是金瓶梅、馮世龍的三言等。

而的鼎盛時期,莫過於嘉靖、萬曆年間,這是商品經濟發展,市井文化盛行的結果。

但這是表因。

朱誼汐撫摸著書籍,搓了搓,心思百轉。

而細究盛行之根本,還是生產力的發展。

明朝被譽為封建巔峰時代,並不是虛假的,其絲綢業、陶瓷業、冶鐵業等,遠邁唐宋,抵達了手工業的巔峰。

例如造紙業,宋時一張紙普通的要七八文,最差的也得三四文,而到了明朝,其價格直接被打下,一張紙均價在0.3文左右。

哪怕是官府御用的公文紙,一張也不過0.8文,是宋時十倍之差。

竹紙在明時,成為主流,麻紙退出歷史舞臺。

宣紙,就是在明朝大成。

像是《孟子》一書,三萬六千來字,十四卷。

在唐太宗時,為鼓勵讀書,官方請人抄寫,僅是抄寫一卷就要一千文,十四卷不計算紙張,光是工本費就是一萬四千文。

宋時,一卷低至一百文,孟子十四卷,合計要一千四百文。

到了明朝,萬曆、天啟末,蘇州金閭書坊舒衝甫刊印《封神演義》,共20冊,帶50副插圖,約70萬字,每部紋銀只要二兩。

而帶朱熹註釋的《四書章句集註》,大概12兩銀子一套。

宋朝的一本《孟子》能買一套明時帶註解的四書五經,何其誇張。

在這種情況下,天底下的讀書人何其多也,文官勢力怎能不盛?

“《薛平貴與王寶釧》?”

拿起這本書,朱誼汐一愣:“難道這故事就是在此時就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