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戲樓(求月票)(第2/3頁)
章節報錯
“哈哈哈!”遼王不以為杵,反而大笑起來:“爺被命為主編,專司編撰戲曲名典,你家發生那麼好的事,豈能遺漏。”
“又算不上什麼家醜,父皇也原諒了,怕個甚?”眼見周昭依舊滿臉不愉,遼王才故作遺憾道:“你是知道我的,要麼明年,要麼後年,就得離開京師去就藩。”
“對於爾等來說,聽戲不過一輛馬車,而我怕是千里迢迢了。”
“殿下,您總是理由多。”周昭眼皮直跳,最後無奈吐了口氣。
“哈哈哈,誰讓你不能陪我去遼國了?”遼王拍了拍其肩膀,輕聲道:“跟我去遼國如何,父皇那裡我去說服。”
“到時候給你個郡公,世襲罔替的郡公。”聽到這,周昭承認自己心動了。
但一瞬間,他又平復下來。雖然伯爵三代後變成男爵,但卻是世襲的,不再降等。
北京城的一男爵,雖然不起眼,但絕對勝過遼國一郡公。戲曲,街頭巷尾的點心,各式各樣的布匹,新鮮玩意,這在遼國都沒有。
“爺,我爹孃不會答應的。”
“沒勁。”遼王吐了口濁氣:“老頭子無緣無故給你封個伯爵幹嘛?真是亂來。”馬車粼粼,片刻後就抵達了京城最熱鬧的地方:前門外大街。
也就是正陽門大街。從五牌樓經正陽門到大明門前,布棚高張,縱橫夾道,從珠寶古董、綢緞皮貨、字畫筆硯,到衣裳布匹、刀剪陶瓷、紙花玩物,應有盡有,一攤兒連著一攤兒,遊人不斷。
內城西貴東富,到了夜間亥時就實行宵禁,而外城則可經營到子時,宵禁更是等同於無。
馬車抵達了一處戲院:同樂戲樓。在隋朝時叫戲場,唐時叫樂棚,宋時為勾欄,元時叫戲房。
前明時沿用舊稱戲房。待到紹武朝,商品經濟大肆發展,物產豐富,為了招攬顧客,酒樓招來了大量人才前來:讀報的、說書的、拉二胡的、打鼓的、耍猴的、摔跤的,應有盡有。
戲曲這樣的喜聞樂見東西,自然就登入酒樓。久而久之,戲曲的魅力遠勝他物,成為了京城之中最受歡迎的節目。
一些表演出彩的,被稱之為角,老闆,整個戲班子都靠他吃飯。如此,有人就想著,按照酒樓樣式,建起了戲房,專營唱戲,不帶其他說書耍猴的玩了。
三層高的酒樓,三層都是看臺桌椅,戲臺高五尺,位於中央,戲子們在其中唱著。
三樓是包間,又隱秘,居高臨下,聲音清晰,看得很是過癮。上好的酒水招待著,一晚上起碼十塊銀圓。
二樓是寬敞的四方桌椅,只要一塊錢,就能坐四個人,另帶一桌點心茶水。
一樓基本上是普通人,小馬紮坐著,喝著高沫碎茶,能擠下百來人,只要能坐下還能再加。
三枚銅圓,就能看上一整夜。只能乾站著的,要兩銅圓,也沒有茶水喝。
京城中,崇文門外碼頭扛包的,一天也只能賺到三四十文,可見戲樓之價高。
一夜下來,一座戲樓,除去花銷成本,少說能賺十幾二十塊銀圓。遼王那麼愛戲,自然捨得錢財,花了一千塊銀圓買了個院子,然後又花了近五千銀圓,建了京城第一的戲樓:長安戲樓。
其光是包廂就有二十個,二樓三樓加一起,能容納兩三百人。也因此,其一月就賺了千五百塊銀圓,半年不到回本。
但滿北京大大小小百來座戲樓,沒有幾個能比得上長安戲樓的。因為長安戲樓不僅有名角,還不斷的出新戲本,引領整個京城戲曲界。
這樣一來,那些戲班子們更樂意與長安戲樓合作了。也只有長安戲樓,才敢編排靈壽伯府的戲本。
長安戲樓外,靈壽伯的馬車停下,眼尖的堂頭忙不迭過來迎接,親自搬來下車樁:“四老爺,伯爺。”
“嗯!”遼王微微頷首,低調地下了車,透過一旁的偏門,進入了戲樓。
整個過程極其順滑,絲毫不引人注目。踏上樓梯,遼王進入了獨屬於自己的大包廂,癱在軟榻上,根本就不想起來。
“爺,你要是看戲,直接請戲班子過府就是,何必來這裡。”周昭找個位置坐下,喝了一口清茶。
“你不懂。”遼王指著下面的那些人:“這些戲迷,可都是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