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封王之弊(第1/4頁)
章節報錯
鄭氏與阮氏的目的一樣:趕走明人。
所以在某些時候,不排除其與阮氏聯合,亦或者假道滅虢。
「儘快的將阮氏滅掉,不讓鄭氏有時間反應過來。」
朱靜果斷道:「到時候,就能以靈河為界,暫時與其南北對峙。」
眾人紛紛表示認可。
只是首相劉觀依舊疑惑道:「順化距離靈河不過百里,咱們若是自南向北而去,怕是等兵臨順化時,北鄭就已經抵達了。」
「到了生死關頭,不排除阮氏投降北鄭的嫌疑。」
此時的阮氏,佔據十五府之二的廣南、廣治兩府,所以也被經常稱作廣南國。
安南的紅河平原開發了上千年,所以其境況就是,越往北越發達。
即使其佔據的二府面積,足其北方的三分之一,但人口和經濟卻遠遠不如。
所以順化作為國都,靠近靈河,也是某種君主守國門,不得不為之。
次相毛復也表示贊同:「凡事就怕萬一,一旦北鄭漁翁得利,可就不妙。」
這時,就連朱靜都不得不承認,這番話說的是極有道理。
即使以快打慢,但仍舊擋不住鄭氏南下的步伐。
要知道,北鄭可是有十萬大軍,且都是常備軍,其實力不可同而語。
秦王則猶豫片刻,直接道:「我覺得,可以效仿當年朝鮮時。」
「敬國公(吳三桂)南下漢城,就是乘坐船隻繞道,直接在仁川登陸,神兵天將一般抵達漢城。」
「咱們也能這樣,借用朝廷的水師,直接轉運數百里,抵達順化城下。」
「殿下所言甚是。」朱靜不得不讚嘆道:「派一支兵馬突襲順化後,把守靈河,而剩下的一隻兵馬,則一路從占城北上,拿下廣南府。」
這下,對於如此提議,眾人都表示了認同。
不過,在其間,毛復則說,莫氏佔據高平,雖然兵力不多,只是苟延殘喘,但到底也是一份助力。
「例如楚漢相爭時的梁王彭越,只要經常騷擾,就能讓項羽無法盡全力出兵,顧此失彼。」
「只要莫氏拖延鄭氏兵馬,不是其南下,那就是最好不過了。」
首相劉觀也附和道:「宣光府武公悳,也能勾連,以為助力。」
在你一言我一語中,秦國的出兵細則,就已經慢慢的勾勒出來。
即,在兩個月後,十一月初,秦國出兵一萬,五千軍乘坐海船直達順化,另五千人則從占城北上。
安南的旱季,一般在十月至來年的四月之間,這是最適合出兵的時候不需要磅礴大雨,也不需要擔心什麼螞蝗雨,蛇蟲亂行等狀況。
計策定下,立馬就有使臣從廣西,抵達了高平府,找到了國主莫元清。
對於明使的抵達,後者驚喜過望,喜極而泣:「大明終究沒有忘記咱們——」
雖然早在1597年,明朝就承認後黎政權,也就是鄭氏把控的後黎王朝,但明朝仍然承認封給莫氏的安南都統使。
這樣一來,整個安南就有兩個政權。
莫氏政權也有了底氣反抗,雖然,屢戰屢敗,但其最後都能逃到廣西龍州養精蓄銳。
1598年,十二月,明朝派人諭知黎鄭政權,令許莫敬恭安插太原、高平地方,標誌莫氏高平政權成立。
顯然,萬曆朝廷也相當瞭解安南國內形勢,只是因勢利導促成高平政權成立,也完成了明朝「不拒黎,亦不拒莫」,使之互相牽制的對安南政策。
如此,兩相爭之,明朝自然從中漁利,再不濟也能讓廣西邊境安寧。
後來,高平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