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公報的中書舍人,一五一十的述說情況:

「但凡辦報紙,都是地方計程車紳,亦或者豪商,如徽商,晉商等,都是有錢的主,倒是不缺錢。」

閻崇信這些年在內閣中,基本上都掌管錢糧方面,一聽到這些,眼睛一亮:

「這般一看,所有的押金加一起,怕是能抵得過茶稅了。」

柴米油鹽醬醋茶,鹽和茶,一個最普及,一個最昂貴,在商稅徵收中是力度最大的。

紹武朝相較於前朝崇禎、天啟,對於商稅的徵收力度是最大的。

財稅的十四個清吏司,就有一個專門負責徵收商稅。

各縣,則設下分司,專門負責徵收一應的商稅、農稅,絕不會讓地方沾手。

僅僅是紹武十六年,整個大明的茶稅,就超過了百萬塊,達到了兩百萬之巨。

而是其中,主要產地來自於安徽,福建,四川,江西,浙江等地。

只要茶葉被收穫,立馬就徵一遍商稅,謂之茶稅;而如果是出口,這是海關稅,就地販賣,則是坐稅。

換句話來說,僅僅是茶葉,就得來回反覆三四遍,甚至四五次稅,可謂是朝廷的心頭寶。

而像是酒,大部分就地銷售,只有少數才能流通開來,稅收雖高,但卻不能出口,銷售份額也少,一年頂多百萬塊。

「既然他們不缺錢?何不按年來收?」

朱謀則點點頭,表示贊同,然後露出一絲笑容:「據我所知,一份報紙,多者一毫,少則十來文,月售數份,一年的利潤可是不小啊!」

閻崇信輕聲笑道:「若是殺雞取卵卵,倒也不是不行,但凡事要講究個細水長流。」

「一千押金,只是門檻罷了,若要舉辦報紙,必須要年納百塊賦稅。」

「無論經營好壞。」

這番話,眾人紛紛頷首。

說白了,官場上下,尤其是中央朝廷,最忌諱的就是權力失衡,對於報紙自然不太痛快。

重重限制,與皇帝不謀而合。

堵胤錫樂觀道:「全國一千六百縣,四百府,若是每府一份報紙,一年也能坐收四萬塊,簡單且方便。」

「而若是上千份,那就不得了了。」

這番話惹得眾人輕笑。

不過眾人心裡還是有了共識:商稅確實搞錢。

再之後,負責公報的中書舍人,則小心翼翼的訴說著管理細則。

首先,報紙不能涉及御駕,誹謗朝廷要員。

「等等——」馮顯宗在第一條就提出了異議:「據我所知,報紙也有著監督官吏之責,使得其有所約束。」

「依我看,就把品階定在四品吧?」

「可——」朱謀點頭道:「不涉及省衙,只是知府這等親民官,倒是可行。」

中書舍人只能繼續道:

第二,不得設傳謠言,誹謗他人。

第三,報紙不得有辱文風道德……

第四,報紙前三年不得過縣界……

條條款款,可謂是細緻極了。

「若是官員家中也辦報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