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三老,百塊銀圓。」

朱誼汐看著供詞,忍不住嘆了口氣。

他不知道應該說價格高,還是價格低,但士兵們應該是追求甚多。

因為按照俸祿,百塊銀圓,五六年就能抵消,剩下的是純賺。

而購買名額的人員,也不出所料,基本是地方士紳,以及一些勳貴們的關係戶。

誰還沒有幾個窮親戚?

捨棄百來塊銀圓,就能博得美名,照顧人情,可謂是大賺。

無論是文官,亦或者武官,乃至於地方士紳,基本都參與其中,絲毫不覺得有異。

沒辦法,三老名義上入了品流,但卻是最低的從九品,根本就沒有上升的空間,只能一輩子待在鄉下,任由衙役驅使。

屬於低賤的不能再低賤的濁流。

也正是因為如此想法,所以沒有人覺得買賣而羞恥。

朱誼汐則沉默了。

因為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

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量的民間士紳,官吏因為賣官之事,繫結在了大明的戰車之上,這對於統治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因為士紳階級屬於地方上的富裕層,再加上民間流行的以鄰為壑,厚待鄉民的傳統,使得其威望極高。

當這些具有威望的人全部認同大明時,民間所謂的造反,根本就沒有發展土壤。

就像是在清朝,乾隆年間買官鬻爵之事不絕於耳,甚至朝廷光明正大的去賣,明碼標價,例如李衛。

這樣一來的好處就是,那些有錢而無文才的土豪們,將全心在大清,不會理睬那些天地會,亦或者反清復明組織。

沒有讀書人參與的造反,根本就成不了大事。

例如白蓮教起義和太平天國,只能橫行一時,根本就後繼無力。

同時,這些有錢人將會與讀書人形成競爭關係,從而讓漢人極度內卷,一個官位後面四五個候補。

官員們則滿心思撈錢,對於皇權根本就沒有威脅。

最明顯的是,在明朝,地方上知縣大部分由舉人、監生充任,堂堂的進士則十不存一。

而在清朝,就連進士都得候補,雖然是老虎班,逢缺必補,但是也要等,花錢。

進士的含金量極大降低。

「有好的方面,有壞的方面。」

朱誼汐呢喃著,想起滿清的操作,著實讓他哭笑不得。

你可以說乾隆好大喜功,乾隆禁錮思想,貪財好色,但人家的統治藝術,手腕,已經處於巔峰狀態。

又能撈錢,還能穩固統治,加強皇權。

一時間,他竟然有些恍惚。

到底應該改不改呢?

「只能加強補丁了。」

朱誼汐沉聲道。

對於地方上的三老位置,巡防營和京營,形成了競爭關係。

在數量上,兩者不相上下,但巡房營屬於地頭蛇,天然的就處於優勢地位。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