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前明史》編修(第1/3頁)
章節報錯
實際上,對於《前明史》總裁官一職,不出所料的話,就是內閣首輔趙舒所當任。
國朝重臣之中,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了。青史留名,尤其是編寫史書,這對於文人來說,是一生中最大的榮耀。
皇帝也想以這個官位,來酬趙舒的功勞。同樣,也正是因為趙舒合拍,知曉他的心思,所以才最為合適。
而除了總裁官外,還有監修官,編纂官,史官等大量官職,都是誘人的果實,讓朝野文人集體興奮,比打了雞血還要誇張。
不過,這邊插一句話,清朝編修的《明史》,歷經了三次編修,長達九十五年,期間有數不清的抹黑事件,但同樣,相較於《元史》、《前唐書》等史書,其價值倒是更高一些。
畢竟抹黑前朝是歷史慣例,滿清這樣做是無可厚非的,畢竟若不寫得明朝氣數將盡,怎麼凸顯大清天命昭昭?
所以,《明史》最大的價值有兩點:一是在取材上翔實謹慎;二是在對明朝人物評價上較客觀公正。
畢竟對歷史最大的篡改,就是九真一假。史學家,包括家一般都比較認可,像是《元史》,一年的功夫就寫成,是二十四史裡面最差的。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明朝民間修《元史》的也有很多,明朝兩百多年,有許多人不斷上書要求重新編修《元史》,但因為這是太祖皇帝所編,一直就不成。
許多對官位無所求,而對名氣趨之若鶩的大儒們,紛紛前往北京城,想要在《前明史》中佔據一席之地。
這股風氣,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天下。不過,皇帝卻明白,這就像個魚餌,垂釣那些名人,例如大量致仕的老臣,學問精深的大儒,讓他們來承託紹武朝廷的威望,互惠互利。
一如當年的漢高祖劉邦徵召商山四皓,晉武帝司馬炎徵召李密一樣,昭顕新朝的聲音,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從而加強皇帝的聲望。
其遵從的,就是民間對於賢君名臣的推崇。賢君配名臣,豪門配球星,不外如是。
最典型的,將這一招用得爐火純青的,則是西晉末年的琅琊王司馬睿,因為讓名士王導、王敦兄弟抬椅,一文不值的聲望瞬間飆升,從而與江南世族聯合起來。
而在明初,朱元璋低聲下氣的去求那些老官,結果卻被一個個甩臉子,去捧韃子的臭腳,著實把他氣得夠嗆。
趙舒也明白皇帝的心思,在擔任總裁官之後,第一個向皇帝舉薦的,則是紹興,餘姚縣人——朱之瑜。
“哦?”朱誼汐有些驚了,他一向對那些鄉野名士看不上。在他看來,這些人就像網上的大V,自媒體,擁有著極多的粉絲,在民間有話語權,其中魚龍混雜,不可計數。
他一向是看不上眼的。
“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員,怕是沒有此人吧?”皇帝略顯猜測道:“致仕的名宦中,也應當沒有。”
“可是宗室之人?”
“陛下,此人是民間之士。”趙舒輕聲道:“此人無官無職,偏居於鄉野,但卻名動江南,可謂是無所不知。”
“沽名釣譽之輩罷了,先生太過於推崇了吧!”皇帝語氣中帶了一絲不屑。
“陛下莫要小看了他,此人並非那些走終南捷徑的人物,而是有真才實學之人。”趙舒微微一笑,他知道皇帝喜歡那些實幹之才,而非那些虛妄無能之輩,所以輕聲解釋起來。
原來,朱之瑜之所以名動江南,實在是他的舉措太過於驚人。蓋因他四拒絕皇詔入朝為官,不僅塑造了自己的錚錚鐵骨,更是讓民間士紳無不歎服。
他第一次拒絕,是在崇禎十一年,崇禎皇帝以其
“文武全才第一”薦於禮部,而朱之瑜見
“世道日壞、國是日非”、
“官為錢得,政以賄成”,朝政紊亂,自己不能為流俗所容,就放棄仕途,專注於學問。
第二次,在崇禎十八年正月,福王又下令徵召他,他仍不就任。第三次徵召,還不就任。
第四次,在四月份,荊國公方國安硬著頭皮再次舉薦,結果他還是不就任。
一年內三次拒絕徵召,遂遭嫉恨,次年以
“不受朝命,無人臣禮”罪追緝。朱之瑜竟然連夜逃到舟山,以行商為掩護。
聽到這裡,朱誼汐屁股決定腦袋,立馬覺得此人頭生反骨,絕對是個不折不扣的明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