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公報擴張(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項好的政策,就如人之大腦,而官僚系統就是手腳,與之配合。
所以,在湖廣時,朱誼汐一言九鼎,依靠著軍隊,就能完成分田任務,並且重新編戶。
而如今,縱使他有百萬大軍,也難操縱天下,沒有官僚的配合,絕難成事。
這也是他為何把進士們一股腦地全部分配到地方的緣故,固然有鍛鍊的因素,但同樣也是改變地方官場。
同樣,省試的目的也是如此。
第一步,就是得重新整理吏治,這是關鍵。
這般想著,皇帝突然來了興致,去往了大明公報視察。
此時的大明公報,已經掛在內閣旗下,受到皇帝和內閣的雙重領導,代表著朝廷的一言一行。
其刊登的內容,從國朝政策,到人事任命,再到地方大事,幾乎是無所不包,以至於從一開始的四頁,變成了厚厚的八頁。
釋出的時間,從月刊,到旬刊,到了此時,已經擴充套件成了三日一刊。
貼著皇城邊,大明公報獨佔一個三進院,來來往往上百號人。
他們負責整理公報內容,然後再下發到城外,進行大規模的刊登,從而分發至全國各地。
內閣大臣們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查閱一番大明公報,看看其中的內容是不是敏感。
畢竟邸報是給官吏看,而公報是給百姓們看,有的人說有的不能說,有的需要美化,有的需要誇張。
“陛下,如今公報三日一發,遍及全國二十四地,不敢有絲毫的紕漏。”
由於公報掛在內閣旗下,而且又考究文采,政治敏感,負責人則是翰林院。
所以,翰林院兩年的觀政期間,大量的翰林們也來公報進行觀政。
公報這裡新聞駁雜,訊息廣泛,對於翰林們開闊眼界是十分有利。
此時給朱誼汐介紹的,則是負責公報、邸報的通政使,正三品官。
通政使司衙門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凡四方陳情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於底簿內謄寫訴告緣由,呈狀以聞。
說白了,就是收發一切內外奏疏,然後篩選出來給內閣皇帝御覽,本來負責邸報的,如今又涉及到了公報。
沒辦法,如果再多設一個衙門,顯得冗腫,還不如廢物利用呢!
通政使彎著腰,陪笑著道:“如今公報遍及全國,每一期刊印十萬份,然後發至各省分館,再進行增發。”
“若是將它們都算上,公報一期可達兩三百萬份。”
“哦?”朱誼汐一愣,饒有興致道:“分館?”
“是的,就是設在各省首府的分館,畢竟大明幅員萬里,公報若是都有北京運往,得不償失。”
“所以只是在順天府、天津府等幾地印刷,其餘地界都是送一份樣式,然後再影印……”
見到皇帝來的興致,通政使壓抑心中的喜悅,越發地恭敬道:“另外,分館也能從全國收集民間訊息,奏疏中遺漏的,發至公報刊登。”
“百姓們也樂於見到他省趣聞。”
“沒錯。公報做的不錯,對於內閣,朝廷來說,多瞭解一些地方之事,就能避免被堵塞耳目了。”
皇帝讚賞道。
雖然有錦衣衛、東廠兩個渠道來了解地方,但訊息渠道越多越好,才能互相印證,辨別真假。
古代為何那麼多造反的?
貪官汙吏們貪贓枉法是一方面,更多的則是欺上瞞下,延誤了災情。
從而導致小災變大災,大災成人禍,百姓們別無選擇,只能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