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

如果像那樣無腦普及,把土豆、番薯、玉米直接撒到全國,肯定得死去八九成,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要知道番薯和玉米基本上自於中、南美洲,傳到中國前可是在東南亞種植,那可是熱帶季風氣候。

其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高溫多雨。

所以一開始其都是福建在種植,畢竟亞熱帶氣候和熱帶季風相差不離。

要知道,這可不是拍電影寫,現實可是要講邏輯和規律的,就連人都會水土不服,更何況農作物?

也因此,皇帝在京城周邊開始試種,普及,然後再挑選良種,準備傳至北方各省。

畢竟相較於南方,北方更需要一個高產的糧種。

土豆、番薯、玉米,這仨種糧種都是高產作物,但第一被排除的,就是番薯。

無他,番薯太耗地了,很難連耕,必須得修耕,只能當做應急來種。

土豆和玉米,就成了主要推廣物件。

而在京城附近的村落中,玉米則更受歡迎。

無他,因為玉米秸稈不僅可以來餵豬,還可以當做燃料,非常易燃,取暖生火都很方便。

作用多樣,自然就受到農民喜愛。

而且,玉米是禾類植物,與粟等古作物相似,更是耐寒、耐旱。

更關鍵是,玉米還可以磨成麵粉,從而製造饅頭,符合百姓們的主食習慣。

也正是如此,水到渠成,玉米就成了推廣的第一農作物,土豆次之,番薯再次之。

遼河口。

時間來到了十二月份,偌大的遼河積雪數尺,曾經的廣闊水運,如今倒是成了官道。

遼東的雪花片片,猶如花瓣一般落下,不一會兒,曹璽身上就積了一大片雪。

忽然,前方探路的獵狗,突然吠叫了兩聲。

他則抖了抖肩膀,將負擔極重的積雪卸下,這才揮舞了下鞭子,讓搬運的挽馬轉動方向,朝著另一邊挪步而行。

“旺旺——”而兩隻獵犬卻依舊叫喚著。

見此,曹璽無奈,只能停下馬車,扭頭向後走去。

獵狗是探路先鋒,而他也是整個隊伍的探路先鋒。

往後數十步,在寬闊的遼河道上,一條由大量雪橇和駑馬組成的車隊,連綿數里地,兩排一隊,小心謹慎而行。

獵獵旗幟樹在雪橇上,紅色的“明”字極為顯眼。

他艱難地邁著步伐,來到一處雪橇跟前。

除了吃喝的糧食外,最顯眼的就是軟和的羊毛帳篷,而此次運輸的遊擊將軍,正撐把傘,躺在其上。

“怎麼了?”

遊擊將軍急切道。

“回稟將軍,犬吠不止,前方怕是有窟窿,又或者是冰面太薄,咱們只能上岸繞過去了。”

曹璽彎腰道。

“那就上岸。”遊擊將軍果斷道。

相較於陸地,河面更為寬敞,平躺,也不虞迷路,所以行走極為迅速。

但同樣,冰面厚薄不一,且還可有人為因素,如獵人鑽孔捕魚,風險也是極大,而獵犬就是最大的嚮導。

也正是如此,所有人對獵犬的判斷,那是寧願繞路也不想趟過,太危險了。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