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梅雨說來就來,牛毛細雨撒滿了整個江南,作為江南的精華之地,蘇州一直是引領時尚的中心,喚作蘇意。

自明代中期以降,蘇州在中國時尚界的地位大抵相當於現在的法國巴黎。

無論衣食住行,乃至行為舉止,一旦在蘇州本地開始流行,用不了多長時間便會蔓延至全國,其影響力之大,在明清兩代大約是首屈一指。

正如萬曆年間所流傳的說法:“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廣志繹》)

“北京哪裡懂得雅?不過是昔日北蠻罷了,頂多只是入軍打仗,幹一些糙活罷了。”

茶樓中,一處臨窗靠街的桌面,幾個衣衫體面的年輕人,正緊緊抓著尼疊圖冊,領頭一人,仰著脖子,竭盡地得表現著:

“論住,起步得是三進院子,細木傢俱、假山園林絕不可少,看起來就得透著一股雅緻;論衣,自然是著錦穿羅,不惜工本;論吃,講究的是江南風味,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也;論玩,古董字畫是必備的,閒暇時,再讓家養戲班演上一出《桃花扇》,更是風雅之極。”

“好——”

附近的人等紛紛點頭讚賞。

他們是蘇州人,誇讚自己的家鄉,這是絕對令人舒適的。

聽到喝彩,為首的男人則放下圖冊,圍了一圈拱手作謝,這才施施然地坐下,與幾個好友交頸而談。

“江蘇首府憑什麼放在揚州?其哪裡及得蘇州半分?”

“無蘇不成省,南京都不配相比……”

他們肆無忌憚地討論著,圖冊被攤開,絲毫不怕被聽到。

而在不遠處的一桌,則三五個魁梧大漢,傾著耳朵,認真地聽著其言語,臉色凝重。

被圍坐在中間的魁梧大漢,面色微黑,雙目明亮,親下南方督辦“圖冊案”的錦衣衛僉事鮑江,似軍人多過錦衣衛。

錦衣衛雖然是天子親軍,但中上層一直被勳貴充任,極少有真正的底層校尉出身。

“蘇州的圖冊,看來比想象中的還要廣泛。”

鮑江搖搖頭,陰沉著臉,離開了茶樓,回到了蘇州千戶所。

“上官,圖冊在蘇州較應天府出現的更早,它一開始就效仿公報樣式,只是內容卻多是一些家長裡短,趣事妙事。”

“後來,辦報的人多了,就有人瞎琢磨,給報上一頁繪圖,吸引普通百姓注意……”

“從牡丹,菊花,芍藥不等,再到青樓女子,江山美景,可謂是各發光彩,引得蘇州百姓竟相買之,所以在蘇州等地,報紙又喚作圖冊。”

原來如此。

聽得錦衣衛千戶娓娓道來,鮑江忍不住買來了幾份圖冊,一一觀之,果然樣式精美,討人歡喜。

上面記載的家長裡短,街坊鄉事,則彷彿近在眼前,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僅僅蘇州一地,圖冊就有五六樣,其每半月,或者一月一刊……”

千戶小心翼翼道。

“身為錦衣衛,你就不知道上報?”

鮑江忍不住說道。

“上官,這圖冊並未違法,卑職,卑職覺得上報只是浪費時間……”

法無禁止即可為,這種樸素的觀點是很正常的。

“通知蘇州府衙,查禁一切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