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番薯與朝貢(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以。”
朱誼汐一口應下:“只要你們英格蘭人在南征時出力就行。”
之所以堅持打荷蘭人,一來是荷蘭人外強中乾,人口不足限制了其發展。
二來,則是荷蘭人在亞洲的殖民地實在是太好,太大了,基本上都是從西班牙手裡搶過來的。
隨著海貿的盛行,掌控大部分船隻,且關鍵港口的荷蘭人成了大贏家,失去了臺灣,卻收穫了財富。
中國人渴求消滅中間商,自己賺差價。
而直接促使朱誼汐對荷蘭戰爭,則是發覺朝鮮戰爭之中,竟然有荷蘭人的身影。
據吳三桂所說,在漢城發覺大量的火藥,火器,甚至不排除有西夷造船匠的身影。
無論是武器還是船隻的資助,都不是大明能夠忍受的。
所以,朱誼汐最終下定了決心。
在打敗滿清後,能建設一支強大的騎兵和步兵。
而打荷蘭,大明將會建成一支縱橫四海的水師。
最後,朱誼汐按照慣例,以高價渴求一番金雞納樹,英格蘭人自然拍著胸脯應下。
一場外交活動,讓朱誼汐身心俱疲。
“還是得招募個外交人才。”
他瞥了一眼身邊的翻譯,道:“爾翻譯有功,就擔任主客司的主事吧!”
“叩謝陛下隆恩——”
其人大喜過望,正六品的官身,這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位置?
處理完歐洲列國的事務後,禮部則傳來喜訊:“朝鮮歸復平壤,將派大使前來謝恩。”
“謝恩,光是嘴上說有何用?”
皇帝不滿道:“姜卿,你可有章程?”
“朝鮮自崇禎以來,就屈服於建奴,無論是出兵還是出糧,可謂是勤勤懇懇,宛若孝子賢孫。”
“而對咱們大明,卻只有感恩,而無一點盡心之處。”
“陛下,朝鮮國弱民貧,也是迫不得已。”
姜曰廣皺眉,實話說道:“若是如同建奴,那大明豈不是等若蠻夷?”
“你還是沒明白我的意思。”
朱誼汐搖搖頭,輕笑道:“大明兩次助其復國,一味的付出而只收獲一些名聲,這於國何利?”
“將士的獎賞,消耗的錢糧,性命,數以百萬計。”
“那陛下的意思,是索要錢糧?”
姜曰廣頗有幾分微詞,在他看來,老父親救兒子,這不是應該的嗎?哪有還要報酬的道理。
“朝鮮每年須貢糧十萬石於北京,戶部即給銀兩萬塊以作賞賜,這如何?”
以朝貢的名義收取糧食,並且還賞賜了白銀,理論上完美無缺,實質上卻是低買賤賣。
還可以補充北京的糧草。
“另外,大明允諾朝鮮商賈自由出入大明貿易往來,作為回應,朝鮮也應該允許大明商人入境……”
“朝鮮須組建水師,受我國北海水師的節制,並且分擔水師軍費……”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