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時間就來到了七月半。

對於重視祖先文化的漢人來說,中元節,怎麼也不可能漏掉。

中元節,又稱作七月半。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

“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所以,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

地府開門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

雖說北京城如今滿多漢少,但過中元節的不在少數。

煙火繚繞,灰燼飄飛,偌大的京城中有著數不清地紙錢味。

祖家宅院中,祖大壽帶著一眾妻兒老小,在小祠堂中祭拜列祖列宗。

其兄弟還在京中的,只有祖大樂、祖大弼了。

“列祖列宗庇佑——”

祖大壽狠狠地磕了幾個響頭,嘀咕著,雖然聲音不大,但卻很清楚地被所有人聽到。

事畢後,父子兄弟們團坐著,人數超過了兩位數,齊齊望向了中央的祖大壽。

六十多歲的祖大壽,此時精神矍鑠,鬢角斑白,但雙目極其有神,花白的鬍鬚修長,虎老威還在。

如果說,明末降將中誰最無奈的,唯有祖大壽一人罷了。

雖然說他有著遼東將閥的種種陋習,如貪腐軍餉,豢養家丁,桀驁難馴等毛兵,但對於大明的忠心是可以保證。

在天啟六年的寧遠大捷,他是主要操持手。

袁崇煥下獄後,他擔心受到牽連,逃出關外,經過崇禎親自招撫,這才返回明朝。

崇禎四年(1631),參加大淩河之戰,面對糧盡援絕,進而詐降。逃往錦州,繼續對抗清軍,拒絕投降。

崇禎十四年(1641)松錦大戰,洪承疇兵敗投降,祖大壽堅守一年後,彈盡糧絕,到了人相食的慘境,不得不率部投降清軍。

這才是迫於無奈,不得已。

其他的子侄們效力與滿清,但他卻在家中悠閒,毫無賣命的心思。

頑固中帶著倔強,又滿是無可奈何。

“父親,朝廷聲勢不再了。”

這時,養子祖可法突然開口,看向了老神自在的祖大壽。

祖大弼、祖大樂兩個兄弟,也齊齊扭過頭,看著這位兄長。

“不再咯!”

祖大壽聞言,只是眼睛輕輕一眨,帶著幾分幸災樂禍,又帶著幾絲輕鬆地口吻道:

“天底下哪有長盛不衰的?”

“可是——”

祖可法抬起頭,無奈道:“我們兄弟們都在軍中任職,漢八旗損失慘重,麾下又沒有兵馬,將來難道還要回遼東嗎?”

“遼東有什麼不好?”

祖大壽虎目一瞪:“我們祖家自宣德年前從南直隸遷徙至寧遠,已經超過兩百年,遼東可是個好地方。”

“不是……”

祖可法無奈。

作為養子,他在崇禎四年(1632)在大淩河之戰中,作為人質被扣留在清軍大營,結果受到重用,漢軍八旗成立時,漢軍正黃旗副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