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文左武右。

文官以趙舒等五人為首,勳貴則以幾位親王為首,站成兩排,顯得頗為整齊。

皇帝話音剛落,文官們還好,武官們立馬就呼吸急促起來。

關係到後世子孫的榮華富貴,誰也淡定不了。

朱誼汐揮了揮手,一旁的羊樂,馬上拿出黃綢。

此物一出,瞬間整個大殿明亮了許多。

無數雙眼睛,若有若無的盯著。

這是榮華,這是命運,這是獎賞,更是讓人捨身忘死良藥。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崇禎末年,建奴為官,賊寇橫行,朕以布衣效太祖皇帝,提兵以撫萬民,今歷經四載,天命垂憐,身為皇帝……”

“三人成群,眾木為林,今以冊封功勳,以作表彰……”

“自古以來,功臣不能無有名號,今以中興輔國功臣——”

所謂的功臣號,在唐時就漸漸形成傳統,比如唐代宗時賜“寶應功臣”。唐德宗因亂逃往鳳翔,賜扈從禁軍官兵“奉天定難元從功臣”之號。

到了明朝,則是太祖朱元璋冊封的“開國輔運”功臣,永樂的“奉天靖難”功臣。

其他功臣則稱“奉天翊運”;承襲父祖爵者,則授“欽承父(祖)業”。

文官再加點推誠,武官加宣力等。

而“中興輔國”,則是朱誼汐時代的功臣號,能夠很好的區分勳貴。

同時,也是對功勳階級進行分化,如靖難功臣和開國功臣,一般聊不來,分居為南京跟北京。

功臣號說完後,就是正菜了。

“軍政司趙舒,輔佐軍政……功勳卓著,故封為酇侯,年俸三千石……”

趙舒昂首挺胸,滿臉興奮的上前,放下手中的笏板,叩首道:“微臣叩謝陛下隆恩!”

漢初的蕭何,就是封為酇侯,這對於他來說,比什麼俸祿爵位還令人興奮。

其他人也興奮起來,不過武勳們倒是有些鬱悶:

就連趙舒都只是侯爵,看來今次是沒有國公了。

最高只能是侯爵,怎麼不讓人鬱悶?

這也是朱誼汐有意為之。

整個南方雖然沒有什麼戰事,但偌大的北方還沒有收復呢?

如果一開始就封為公爵,那豈不是接下來就很難冊封了?

就得吊吊他們的胃口。

“張慎言……為德安伯,年俸一千石。”

“閻崇信……為寶慶伯,年俸千石!”

“馮顯宗……為衡陽子,年俸五百石!”

嘩啦——

輪到馮顯宗的時候,眾人瞬間大為驚詫。

皇帝竟然改變了傳統,增加了子爵。

要知道,從明初開始,為了限制權貴,子、男二爵被取消,只有伯、侯、公三等爵位。

這對於勳貴的限制很厲害,伯爵的門檻,讓其活水很少,逐漸演變成了死水。

朱誼汐一為拉攏軍心,二來也是為了好做安排,所有就選擇擴大名額。

參謀司的朱謀,作為自己人,皇帝怎麼會忘記他,封了個宜城子。

就連王應熊,也撈到了一個永定男。

在他心裡,公爵用國號,侯爵以單名,伯爵為府,子爵、男爵以縣名,以作區分。谷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