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字母拼音(第2/4頁)
章節報錯
因為它所需要的切字可能便少了,但是複雜度卻上升了。總體來說,對認字的作用其實也比較有限。
但是沒辦法啊!
經過這麼些年的發展與演變,諸子百家配合著官府已經將漢字的聲調進行了簡化,將古音中的“平、上、去、入”改為了更為簡單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音調。
即所謂的“平分陰陽,入派三聲”。
但是就算如此,現在為文字也至少有一千三百二十七種音節。
此時,不管是是用直音法也好,切音法也罷,想要給所有的文字注音,所需要的基礎文字都不大可能會少於這個數。
對此,儒家上面的那份改造方案就是忽略掉聲調,這樣的話,所需要的注音文字就急劇減少,只需要四百一十八種了。
如此,才有了上面的四百多切音字。
雖然,這種方法很可能不大好用。但其實,這種方法也是無奈中的選擇了。
這是“直音法”和“切音法”的缺陷所在了。
既然這兩種方法有著這麼大的缺陷,那麼儒家的學者們自然沒有放棄研究,他們想找到一個更為簡單的注音方法。
這時候就有人想,根據切音法,“反切上字取其聲部,反切下字,取其韻部和聲調”,那麼能不能將其中的“聲部”、“韻部”,還有“聲調”抽出來呢。
最後根據統計,要表示全部漢字的讀音所需要的聲部只需要二十三個,而韻部只需要二十四個,如果再加上四個聲調,把這些全部加起來的總數也只需要區區五十一個而已。
五十一個,這和前面那些動輒上百甚至高達上千的數量實在是少的太多了。
而且用了這種方法,以後就算出來了新的讀音,也只需要增加數量很少“聲部”、“韻部”就可以了。
更關鍵的是,根據有些學者的研究,因為人的身體結構的限制,人能發出的聲音數量是有限的,所以可能只需要很少“聲部”和“韻部”就可以完全囊括人類的所有發音。
有了這個好訊息,儒家上下一片歡騰,他們立即對“如何方便的表示聲部、韻部、聲調”,展開了研究。
因為前面已經發現了用漢字注音的缺陷,所以此次儒家採用的是“符號注音”的方法。
也就是重新創造一些新的符號,以此來表示注音。
首先是最簡單的聲調,這個因為只有四聲,而且每一種聲調都有著嚴格區分,所以儒家便根據“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語調,將其形象的表示為“ā、á、a、à”。(只有上面)
接下來就是聲部和韻部。
其中聲部為:ㄅ(玻)、ㄆ(坡)、ㄇ(摸)、ㄈ(佛)……
(括號內為發音)
韻部為:ㄚ(啊)、ㄛ(喔)、ㄜ(鵝)……
可以看得出,透過這些,儒家已經將漢字注音的問題給解決了。
不過為什麼沒釋出出來呢?
你看看路明遠和景緻此時那擰著的眉頭就可以看得出。
雖然這種方法確實解決了注音的問題,但是那些符號實在是太難辨認了。
路明遠和景緻兩個老師都是這幅表情,可想而知那些才六七歲的小娃娃們學起來有多麼的吃力了。
而這,也是儒家暫時沒有將這套注音,也就是拼音釋出出來的原因了。
據崔老夫子所說,他們儒家現在正在準備著重新創作一套符號出來,以此來更進一步的降低拼音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