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全息投影技術與晶片技術(第1/2頁)
章節報錯
週一,苗大壯他們回到了公司,甘山村的學校,小型罐頭加工廠他已經安排好了專業人員去辦理手續,等手續一辦好就可以立即進行施工了,自此苗大壯在甘山村又得到了102點文明值,加上兩天的隨機任務以及其它方式賺取的文明值,光這兩天就賺取了189.8點文明值。
為什麼會有0.8點文明值呢,這是因為餘妙雪在甘山村也賺取了102點文明值,在加上這兩天跟著苗大壯做好事一共得到了118點文明值,為苗大壯提供了11.8點文明值,此時餘妙雪胸口上的文明勳章,在神秘星空下方的數字以不是0了而是215,自從餘妙雪帶上文明勳章後,每天只要有空都會和苗大壯一起出去做好事,所以她的文明值已經高達215點之多了。
苗大壯正瀏覽著文明商城,他現在一共有896.9點文明值,所以準備再換取一門技術。
因為剩餘的文明值不多所以對文明商城裡的那些超級科技苗大壯只能留著口水乾看著。
軍工方面的技術現在對他沒用處,也不能隨便觸碰,所以不去考慮。
《初級人體開發技術》和《初級人體壽命延長技術》這兩門技術好是好,不過一般作用在人體上的藥物或技術要想在人體上使用,要經過大量的活體實驗,確認沒問題了,國家才會允許用在人體上,所以太麻煩,不是現在他想要的技術。
苗大壯繼續一頁一頁的翻找著,當他看到《全息投影技術》時眼前不禁一亮。
全息投影技術也稱虛擬成像技術,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影象的記錄和再現的技術。
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記錄物體光波資訊,此即拍攝過程:被攝物體在鐳射輻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
另一部分鐳射作為參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疊加產生干涉,把物體光波上各點的位相和振幅轉換成在空間上變化的強度,從而利用干涉條紋間的反差和間隔將物體光波的全部資訊記錄下來。記錄著干涉條紋的底片經過顯影、定影等處理程式後,便成為一張全息圖,或稱全息照片。
其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現物體光波資訊,這是成象過程。
全息圖猶如一個複雜的光柵,在相干鐳射照射下,一張線性記錄的正弦型全息圖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給出兩個象,即原始象(又稱初始象)和共軛象。再現的影象立體感強,具有真實的視覺效應。
全息圖的每一部分都記錄了物體上各點的光資訊,故原則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現原物的整個影象,透過多次曝光還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多個不同的影象,而且能互不干擾地分別顯示出來。
每個人都有兩個眼睛,每個眼睛的視角大約為80度,但是兩個眼睛一起的視角只有120度,也就是說有40度的視角是重合的。
所以我們的左右兩個眼睛所看到的的東西其實是不同的,比如你閉上左眼用右眼看或者反過來,就能測試出來效果,左右兩眼接收到的物體轉發給大腦做判斷物體的遠近才能形成立體感。3D立體技術就是模擬這個過程而形成的。
在3D投影前,要對物體進行120°的3D攝影。看過3D電影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取下3D眼鏡觀看,畫面有重影而模糊不清。只是因為,銀幕上的畫面並不是一幅,而是兩幅角度不同的畫面疊加的效果。
為了模擬“雙目效應”,必須拍攝出偏左側的畫面和偏右側的畫面。在拍攝時,其實有兩臺3D攝像機同時工作,一臺偏向演員左側,記錄偏左的影象;一臺偏向演員右側,記錄偏右的影象,再透過電腦處理,將兩幅影象疊加,便成了3D電影源。
完成攝影后,在放映室裡,3D電影源投放在一定角度的銀幕上,觀眾需要帶上3D眼鏡觀看。仔細觀察3D眼鏡,會發現左右鏡片上有密集而細小的朝向不同的條紋。左鏡片是縱紋,右鏡片是橫紋。正是這些條紋,才能看到美妙的3D立體圖。
全息投影技術還需根據“雙目效應”,需要將影象分解,讓左眼只看見偏左的畫面,右眼只看見偏右側的畫面,這樣才能使大腦產生遠近的判斷而生出立體感。
在放映時,偏左的畫面和偏右側的畫面所用的投射光是不同的,雖然顏色畫面一樣,但投影用的光的傳播方向是不同的,偏左畫面用的是縱波光(光波沿縱向傳遞),偏右畫面用的是橫波光(光波沿橫向傳遞),由於偏振光的特點縱波光只能穿過縱紋,不能穿過橫紋,因此,透過左鏡片,只能看見偏左側的畫面,同理與右鏡片。
由此,重疊的畫面被分解,左眼只看見偏左側的畫面,右眼只看見偏右側的畫面,由於雙目效應,便產生了遠近感和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