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計劃屯軍河東,訊息一傳出,整個幷州哀嚎遍野。

胡人首領有預感自己可能又要隨大將軍內遷,這是一代最慘草原王,而且草原王特別多。

十數個部落首領被養在晉陽,接下來還要跟去河東,皇家就是養條狗也沒這麼折騰的。

胡人哀怨聲再大都沒用,幷州城眼下有更重要的事情吸引著大家的眼熟。

時間來到五月,土豆三月一熟,眼下正是收穫的季節。

不止幷州上下,天下各路諸侯都將目光放在幷州,都好奇能成為徵稅作物標準的土豆是何方神聖。

土豆生產好,諸侯沒什麼可說的,一但生產不好,或者大大不如人們期待,那幷州局勢可要動盪了。

周赫倒不擔心土豆欠收,畢竟前世無數土地,肥的貧的都驗證過土豆種植可行的。

而且那麼多重生者都能種出土地,憑啥他千辛萬苦從美洲帶回來的土豆就種不成。

特別一個筆名有二的作者,帶著土豆一起穿越,土豆受空間裂縫割扯,都不裂,都不病變的嗎?

五月,芒種。

幷州上至太守大將軍,下至黎庶流民俱都圍在屯田衛,將屯田衛裡裡外外圍個水洩不通。

屯田衛將河東局勢穩定後,周赫將左衛調回晉陽,繼續展開屯田衛的本職工作拓荒,同時準備應付接下來的夏播工作。

周赫親自敲響代表吉時的銅鑼,由大將軍親自拔起第一株土豆,這是老丈人親自要求的。

蔡邕好名,如果土豆真的有周赫說的那般神奇的話,他可不會放棄成為第一個收穫者的機會,這絕對可以讓他名垂千古。

周赫自是百般願意,好不容易有個討好老丈人的機會,而且老丈人的文采是他百倍,為土豆歌功頌德的事不用做他想,最後只能落在老丈人頭上。

蔡邕拔了一株土豆就上氣不接下氣了,清理根部土豆的只能教由屯田衛接手。

屯田衛唱數的數值很快發生變動,隨著一株株土豆收穫,畝產數字不斷增加,和周赫預計的差不多,畝產數字最後停留在三十石。

當然畝產這個數字也只是預估出來的,一斤土豆切了十五份塊莖引種,一份塊莖收成一株土豆,按照每株土豆佔地計算得出畝產。

由於是全州觀禮,蔡邕還請了各諸侯的使者,還有朝廷的代表,周赫之所以同意蔡邕如此大動干戈,自是因為他不想私藏土豆等作物。

周赫雖然認為制度很重要,建奴的稅制讓人口增長有了基礎。

但是有基礎沒有磚塊也是無用的,如果沒有土豆、紅薯等作物被引進並大面積種植後,人口增長只會是帝國的負擔。

周赫一直認為將人口大量增長歸因於制度是不準確的,糧食的增產功勞最大。

可以預見,人口爆增會因為周赫的重生提前千五百年。

看過振奮人心的收穫觀禮後,周赫將各路諸侯留了下來,下面該探討土豆種子的預售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