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常在河邊走(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餐桌上, 李延慶與安清念開始討論今日的跟蹤事件。
“暫且不知是誰派來跟蹤我的,但他已經知道我今日拜訪範質了。”李延慶端著碗筷, 面色稍顯陰沉。
在開封被人跟蹤,這是李延慶想不到的。
從來都是李延慶的烏衣臺跟蹤別人, 今日他竟然也被人跟蹤了,這就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嗎?
安清念提出了一個假設:“會不會是魏仁浦的人?”
李延慶就著鮮嫩的羔羊肉扒拉了一口米飯:“那追蹤者身手不錯, 最起碼在白日裡沒被李石發現, 我覺得更像是武將培養的私士,而且魏仁浦為什麼要在這時候派人跟蹤我?我李家與他魏家可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
安清念則正對付著一塊焦香的鯉魚肉,她小心翼翼地剔除著魚刺:“若是他還敢繼續跟蹤的話,何不讓烏衣臺確認一下?”
雖然孔子有食不語的古訓, 但夫妻二人在私下裡自然是怎麼方便怎麼來,這種禮節通常只會用在人多的大規格宴會上。
李延慶略顯粗暴地咀嚼著羔羊肉:“明日一早我就給烏衣臺送去指令, 我倒要看看, 是哪個不長眼的敢派人跟蹤我。”
任誰知道自己被跟蹤了也不會有好脾氣,更何況是在現在這關鍵的節骨眼上,任何的不確定性都是李延慶所不能容忍的。
同一片夜空下,與李府同處右一廂的趙家也到了吃晚飯的時間。
趙家老二趙匡胤已赴任許州節度使,按照慣例,他得留點人質在開封。
為了最後從郭榮那博取點信任,趙匡胤將老母杜氏以及兩個弟弟趙匡義、趙匡美都留在了開封, 只攜妻子王氏以及八歲的兒子趙德昭趕赴許州。
王氏是趙匡胤今年年初迎娶的續絃, 他的前妻賀氏在去年年末病故,只為趙匡胤留下了趙德昭這一個兒子。
說起這王氏, 她的出身說高不算高,但也不算低,她乃是巢國公、彰德軍節度使王饒的第三女。
不過王饒卒於顯德四年的冬天, 與趙匡胤的前妻賀氏是同一個月病故的。
所謂人死如燈滅,這年頭節度使的位置以及爵位都是沒法傳給子嗣的,再加上王饒根本就沒有兒子,所以王家隨著王饒的死算是門道中落了。
按理來說,像趙匡胤這樣的新貴其實不太應該娶一位已故節度使的女兒。
可趙匡胤畢竟年紀大了些,又是二婚,再娶一位待字閨中的豪門之女有些說不過去。
王饒與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有不淺的交情,在加上當時趙匡胤隨郭榮北伐在即,眼見家中無人照拂老母,故而才迎娶了王氏。
老二趙匡胤既走,開封趙府就只留下了主母杜氏、老三趙匡義以及老四趙匡美。
每到飯點,杜氏都會將兩個留守開封的兒子叫來一起用餐。
趙匡美今年不過十一歲,依然有些懵懂。
而趙匡義今年已滿十九, 在國子監進修過, 又在其兄組建的斥候軍歷練過, 已很是成熟。
在其兄離京後,趙匡義也隨之被調入宮中, 正式成了一名殿直,與李家的李延順、安家的安守忠一樣,為郭榮扛矛,同時也是人質。
今日用餐,趙匡義明顯心不在焉,似乎是在等待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