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溥想要快刀斬亂麻,立刻就還清欠下的人情,故而提議為李延慶推薦差遣。

但李延慶並不想要這個差遣,朝廷的那些個官職差遣現在對他而言毫無意義。

可若是不接受王溥的提議,那就是不尊重王溥,甚至還有可能惹惱他。

這樣的話,李延慶靠著縣誌結交王溥的全盤算計就要落空了。

可若是接受了王溥的提議,那就意味著人情兩清,日後再想找王溥辦事的時候他就能夠義正言辭地拒絕。

看似兩難,但對李延慶而言倒也並非難題。

“相公願意推舉在下,在下不勝榮幸,但相公可能有所不知,在下自洛陽歸京後就一直賦閒在家,實則是範相公對在下的迴護。”

李延慶先是向王溥表達感謝,緊接著就將範質給抬了出來。

其實,李延慶會失去差遣,並不一定就出自範質的授意。

也有可能是郭榮為了平息勳貴們的憤怒,才將李延慶丟擲來擋刀。

一切都是李延慶的猜測罷了,事情的真相併非目前的他能夠接觸的。

但這終歸只是件小事,在政事堂裡當慣了邊緣人物的王溥不可能就此去追問範質。

對於李延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將眼前的王溥給對付過去再說。

王溥一聽,眼中流露思索,回道:“我卻忘了還有此事,倒是我疏忽了。”

話雖如此,其實王溥壓根就不清楚其中緣由。

但李延慶既然將範質都搬出來了,而且還是出自範質的迴護,那王溥也沒好意思再追問。

自父親王祚去世後,王溥在官場上就成了十足的盲人,全仰賴範質的指點。

見王溥一副瞭然瞭然的樣子,李延慶不禁莞爾,並順勢轉移話題:“這些縣誌相公若是喜歡,就不必還了。”

王溥聞言不由一愣:“這...這如何使得?”

“其實這縣誌於在下而言並無多大用處,但對相公而言就好比名將配良駒、美人配英雄,再合適不過了。”李延慶再一次精準切中了王溥的“要害”。

再珍貴的古籍,只要抄寫一遍,依然能得到它百分之一百的現實用處。

可古籍之所以珍貴,最重要的還是在那個“古”字。

對王溥這樣的史學家而言,收藏珍貴的古籍是他的個人嗜好。

若能得到原本,又何必費時費力地去謄抄?

更何況收藏原本所帶來的滿足和成就是王溥所無法拒絕的。

“既然三郎如此大方,那...我就卻之不恭了。”

猶豫再三,王溥終究還是沒能戰勝誘惑,開口收下了這批縣誌。

有了縣誌為媒介,再加上謀劃已久的策略,李延慶成功與王溥搭上了關係,也讓王溥欠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