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縣誌(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溥身邊的親近人士都知道,他醉心於編史。
為了編史,就必須要收集史料。
這年頭又沒有圖書出版社這樣的機構。
在周朝國子監的刊印九經發行前,就連九經這樣的儒家經典都只能靠手抄。
倒是有類似於圖書館的機構,譬如朝廷就設有昭文館、集賢院、史館這三館,掌修史、藏書、校書之事宜。
在這三館中,存放著大量珍貴史料以及歷朝歷代的文獻、詔令、奏議等。
所以古代大部分編史者或多或少都會帶些官方身份,因為只有依靠國家力量才能閱讀到珍貴的手抄史料。
王溥的宰相身份為他編寫《唐會要》帶來了不小的便利,他能夠自由出入三館,查閱他所需要的史料。
但此時是一個分裂的時代。
中原王朝與南方各個割據政權時常處於敵對與戰爭的狀態。
這導致南北方的官方交流數度斷絕,北方編史者幾乎無法接觸到南方的史料。
不光如此,即便是此時的中原王朝也存在著大面積史料缺失的問題。
唐朝末期的長安城那真是誰都能進,義軍、亂兵、異族輪番蹂躪唐都長安,致使長安收藏的大量珍貴史料在戰亂中遺散。
從唐末到如今的周朝,短短六十年間歷經五次朝代更迭。
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會導致都城大亂,這令本就不全的史料愈發遺散,甚至失毀。
王溥在整編《唐會要》時就常常面臨找不到對應史料的困境,如今聽聞李延慶在滁州得到了一批南方的縣誌,他頓時雙目放光。
縣誌。
顧名思義,就是記載一個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的專書。
縣誌的出現約莫在唐朝的中後期。
眾所周知,自安史之亂後,唐朝就進入了藩鎮割據的時代。
而藩鎮割據最嚴重的地區就是中原以及河北。
在中原河北一片混亂的時候,江南、淮南的郡縣大多選擇忠於唐廷,也因此很少被戰亂波及。
偏安一隅、相對安寧的江南郡縣一般都會組織人力物力編寫縣誌。
這些縣誌毫無疑問是研究唐朝典章制度、風俗民情的珍貴史料。
李延慶所說的縣誌也並非空穴來風,他確實在滁州得到了一批典籍,這些典籍是婁、戴兩家搬離滁州時贈送給李延慶的,其中就包括幾十冊唐代流傳下來的縣誌。
如今,李延慶透過馮吉這個渠道,掌握了王溥醉心於編史的訊息,於是乎就有了今日這一幕。
李延慶想透過縣誌這個餌,將王溥給鉤上來。
而王溥呢,也確確實實心動了。
看著眼冒精光的王溥,李延慶與馮吉對了個眼神,故作詫異道:“哦,王相公莫非對這縣誌感興趣?在下在滁州透過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這批縣誌,粗略翻了幾眼,無非是記載了些當地的風土人情罷了,而且還是百年前的風土人情,拿來當談資倒正合適。”
言下之意,就是這些縣誌並無多大的現實意義。
可對王溥而言,這些百年前的古物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他目前最需要的。
不過王溥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他掩嘴咳嗽兩聲,調整好了面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