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李璟摔壞了腦子?(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顯德元年胡盧河竣工之後,契丹騎兵便不能在河北無所顧忌地馳騁,且契丹如今內亂不休,無力南下,待我朝收拾好淮南,自然就會舉大軍北上,收回燕雲。”
李延慶說罷,端起茶碗,不顧兩位昔日下屬焦急的神色,悠悠喝了口茶水,徐徐說道:“如今河北地價低廉,你們兩家可以大肆收購,待到燕雲收復,河北便會重回唐時的千里沃土,這筆買賣絕對是穩賺不賠。”
婁斌、戴景你看我我看你,兩雙眼睛都透著驚疑不定。
此時大家族必須以土地為根基,人走方便,地卻是帶不走的死物。
由於鄭家的垮臺,滁州缺少有錢的買主,婁戴兩家手裡大部分土地都沒能處理乾淨。
遷往中原,兩家最擔心的,就是能否購置到大量優秀的耕地。
兩家不願遷往西北,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西北土地實在有些貧瘠,不適合安家立族。
可在河北就一定能如願麼?婁斌與戴景很難輕信李延慶的說辭。
思維一旦定型,就極難改變。
按照婁斌、戴景兩人的固有思維,河北戰亂百年,加之契丹蹂躪,必然已是千里無人煙,實在不是個安置家族的好去處。
可李延慶描述的未來光景,又著實有些誘人。
河北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在隋唐時乃是天下糧倉,人煙密集舉世無雙,甚至比長安所在的關中更為繁榮。
但自唐朝中期開始的百年戰亂,徹底摧毀了河北的繁榮。
在婁斌與戴景的認知裡,如今的河北,契丹、周朝以及北漢三個政權在此犬牙交錯,戰爭與混亂才是河北的主旋律。
若是周朝當真能收回燕雲,河北就算不能重返昔日榮光,也至少能恢復三、四成光景,不失為一個安家立族的好去處。
婁斌嚥了口唾沫,輕聲問道:“那胡盧河,真能擋住契丹騎兵?”
“光憑一條河自然是不能的。”李延慶輕輕搖了搖頭,接著語氣一轉:
“但胡盧河北岸有大將張藏英駐守,此人從契丹投奔我朝,對契丹無比熟悉,多次敗契丹騎兵於胡盧河岸,有此人坐鎮,胡盧河以南自是高枕無憂,依我之見,胡盧河南邊的冀州、趙州等州,都是相當不錯的去處,你們兩家可擇一處定居。”
張藏英的大名,婁斌早已有所耳聞。
南唐與契丹是軍事政治上的盟友,官方、民間的海上商貿往來也很是頻繁。
婁家有遠房親戚在海上跑商,時不時會從契丹帶些北邊的訊息回來。
張藏英最近兩年,是幽州民間最負盛名的人物,他的光輝事蹟在幽州廣為流傳。
但契丹畢竟是異族,南唐朝廷雖同契丹結盟,民間卻不怎麼待見契丹。
眼見契丹在張藏英手中吃癟,這位婁家親戚自是如獲至寶,將訊息帶回滁州,見人就唾沫橫飛,四處宣揚。
所以婁斌雖遠在淮南,卻也聽聞過不少張藏英的事蹟。
但傳聞畢竟只是傳聞,婁斌向來是不怎麼相信的。
可如今見李延慶也肯定了張藏英的能力,婁斌不免有些動搖,雙眼圓睜,微微出神。
李延慶抿了口溫潤的茶水,瞥見婁斌神情的細微變化,伸出手指:“我還可以告訴你們兩個好訊息。”
婁斌陷入思緒,一時沒能反應過來,他身旁的戴景連忙回道:“還請推官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