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戰國七雄時代,魏國遷都大梁,以黃淮為根基,興修水利,鼓勵耕戰,成為了戰國初期頭號霸主,也將大梁營造成天下數一數二的繁華大邑。

可惜好景不長,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凌駕於六國之上,並逐漸消滅六國一統華夏。

秦國在攻滅魏國時,受阻於大梁的高深城牆與縱橫水網,遲遲未能攻破大梁。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掘開黃河,水灌大梁。

大水浸泡三月,再堅固的城牆也難以維繫,魏王不得不舉城投降。

魏國既滅,煊赫大梁也被濤濤黃河之水永遠摧毀。

大梁就此沉寂,淪落為縣級行政單位,並於西漢改名為開封縣,這也是開封一名的由來。

改變發生在八百年後。

北周建德五年576年,由於水運上的突出作用以及軍事用途,開封縣境內修築了大型糧倉,並升格為汴州。

之後隋朝修築的大運河,更是以汴州為中轉中心。

自此,靠著大運河帶來源源不斷的財賦,開封的政治經濟地位不斷攀升。

到如今,開封已成為中原王朝當仁不讓的都城所在,地位遠超昔日國都長安與洛陽。

李石見多識廣,忍不住對身旁的侍衛輕聲說道:“其實這城牆還不算高的。”

司徒毓耳朵很尖,不服氣地回頭:“哦?那你可見過比這還高的城牆?”

“遠的不提,就那偽漢的國都太原,城牆就比開封羅城還要高出一丈,河北大名府、定州的城牆,也絲毫不輸這開封羅城。”

說起這個,李石可就來勁了,他隨李重進征戰四方,中原大部分堅城都領略過。

河東太原,在此時是公認的天下第一堅城,自五代亂世開啟以來,從未被攻破過。

定州是周朝的義武軍節度使駐地,毗鄰契丹,乃是周朝的北大門,年年朝廷都會調撥大量經費增修定州城防。

數十年營造,定州已成河北地區城牆最高大的堅城。

至於大名府,乃是天雄軍節度使駐地,河北的經濟軍事中心。

後晉時期為了抗擊契丹,後晉皇帝常年領十萬大軍駐蹕大名府,大名府周長百里的寬厚城牆冠絕天下。

司徒毓性格隨和,在滁州這小半年裡,與李延慶的親衛們都混了個爛熟。

因此李石才敢出言反駁。

司徒毓還欲辯駁,李延慶伸手勸阻道:“好了好了,莫爭了,這城牆的高矮有甚可爭的?有禁軍坐鎮,開封城牆的高矮並不重要,守城終歸還得靠人。”

眾人再度啟程,未多時,便來到城牆腳下。

開封羅城的每一道城門,都設有甕城。

所謂甕城,就是在城門外再加修一道半圓形的城牆,並額外再開一道城門,對相對脆弱的城門起到雙重防護。

開封羅城的甕城堪比一座小型城市,平日裡可駐兵五千。

帶隊透過城門士兵的盤查,李延慶打馬進入甕城,環視左右,見到了兩張熟悉的面孔大哥李延順,以及未來姐夫安守忠。

李延慶連忙翻身下馬:“大哥,信臣兄。”

“三哥。”李延順笑著迎上來,今日他與安守忠特地告了假,來甕城迎接李延慶。

寒暄一番後,安守忠拍了拍李延慶的肩膀,嘿嘿笑道:“三郎,此行辛苦你了,快快隨我們回府,接風宴已經備妥,而且還有個驚喜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