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四面環敵(第2/2頁)
章節報錯
李延慶又囑咐道:“對了,從明天開始就給那三個廚娘放假十日,就說咱們想換換口味,以後的吃食就在城裡幾家酒樓採買好了,讓他們送上門來。”
滁州維持了四個月的和平,城內恢復了不少起色,月初接連復業了三家酒樓。
這時候的酒樓一般都有“外賣配送”業務,還能送貨上門。
李石充分領會了事態的嚴峻性,不敢有絲毫大意,當即領命退下,去貫徹李延慶的意志。
待到李石離去,李延慶推開門,來到庭院中吹吹風。
雖是三伏天,滁州最近卻泛起了些許涼意,一掃盛夏的酷熱。
庭院中,司徒毓正趴在六角涼亭的欄杆上,就著月光觀賞著池中荷花,聽聞身後動靜,連忙回頭,見是李延慶,揮手招呼:“三郎,過來喝杯酒。”
李延慶快步走進廳中,瞧見桌上的酒壺酒杯,笑道:“你倒是好興致。”
司徒毓坐下,慢悠悠地提起酒壺給李延慶倒酒,問道:“我方才見李石面色鐵青的離去,發生什麼了?”
李石辦事確實牢靠,為人也忠心,可惜就是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李延慶收攏思緒,端起酒杯:“廬州西南端的舒城縣有唐軍犯境,事態緊急,我命李石做好隨時撤離滁州的準備,他可能有些緊張。”
“廬州有唐軍犯境?何時發生的?”司徒毓也跟著緊張起來,再不復倒酒時的悠然。
“兩日前。”李延慶說罷輕抿一口淡酒。
司徒毓頓時有些坐不住了,高聲嚷嚷著:“兩日前?那廬州怎不發公文來?這是瞞報軍情!”
廬州沒發來公文,李延慶人在滁州卻能知曉軍情,司徒毓對此並不感到奇怪。
在司徒毓看來,自己這位同窗向來神通廣大,又有李重進這麼個爹,知曉軍情那是理所當然的。
李延慶淺嘗一口,將酒杯輕輕放回石桌上,扭頭望著水面上明亮的月光:“也不算瞞報軍情,論地位,咱們這滁州只是個刺史州,廬州那可是防禦州,軍情不發來滁州也是說得過去的。”
廬州與滁州並無任何從屬關係,兩州都直接向朝廷負責,廬州守將並無向滁州通報軍情的責任與義務。
而且若是唐軍進犯廬州的訊息在滁州傳開,很容易引發滁州民間的恐慌和騷亂。
但這是戰時,從常理上來說,廬州確實應該向滁州通通氣。
這麼來看,在廬州暫任知州的那位趙匡贊有些太過謹慎了...李延慶看著池塘月色,若有所思。
對於趙匡贊,李延慶早有所知,他的名字和趙匡胤實在太像,李延慶經常弄混。
兩人除了是幽州同鄉外,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趙匡讚的人生經歷十分特別,當年石敬瑭將幽州割讓給契丹,當時的幽州節度使正是趙匡讚的祖父趙德鈞。
趙德鈞投降契丹後,繼續就任幽州節度使,趙匡贊自然也跟著家族一道為契丹效力。
十年之後,契丹南下滅亡後晉,趙匡贊跟隨契丹軍南下,就任河中節度使。
不久契丹敗退,趙匡贊卻趁機留在中原,投效了新成立的後漢政權。
這時候趙匡讚的祖父已死,其父趙延壽接任幽州節度使,繼續為契丹效力。
這在當時形成了一道奇觀:趙延壽、趙匡贊父子兩人分別在兩個敵對的政權擔任節度使級別的高官。
但投效後漢朝廷的趙匡贊不久就被剝奪軍權,軟禁在開封賦閒。
直到父親趙延壽亡故,後漢改朝換代成周朝,趙匡贊才再度得以啟用。
此番征討淮南,是趙匡贊時隔十年的再度領兵,他當然兢兢業業,不敢犯絲毫錯誤。
司徒毓右手託著下頜,仔細思忖一番,接連問道:“既然廬州也有唐軍出沒,那咱們滁州豈不是四面受敵?朝廷應該很快就會棄守淮東吧?咱們能回開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