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以工代賑(第2/3頁)
章節報錯
韋江當即高喝:“小的句句屬實,絕無虛言,還望官人明察啊!”
李延慶對士兵擺了擺手:“先壓下去,等候發落,帶另一名囚犯上來。”
兩名士兵當即將哭嚷著的韋江拖出了衙門。
“你們可記錄好了?”李延慶轉頭看向右手邊並派坐著的兩名孔目官。
按照慣例,一名囚犯的供書需要謄抄兩遍,一份上交,一份自留。
孔目官戴景放下筆:“回推官,已記錄完畢。”
“很好。”李延慶點了點頭,問道:“這通淮門旁,確有通濟腳店麼?”
“通淮門旁確實是有這麼一家通濟腳店,目前已經歇業。”孔目官婁斌也將細毫擱到筆架上:“聽聞那東家是江寧人氏,能從江寧府弄來好酒,故而在城中生意極好,下官也曾去那通濟腳店吃過酒,不過覺得味道一般,便只去過一次,並不認得這韋江。”
戴景出聲附和:“下官也是,並不認得這韋江。”
李延慶再度問道:“那你們覺得這韋江的供詞是否為實?”
戴景輕聲回道:“下官覺得還算可信,家父自上月初起,就在全椒城外開設粥棚,確實有不少如韋江這般給人做工的幫傭來討粥吃,但究竟如何,還得看司馬參軍帶回的證詞。”
說罷,戴景又補上一句:“不過下官家中存糧現已告罄,粥鋪也在十日前就已拆除。”
開粥棚,這戴家家業恐怕不小,應該是怕周軍上門徵糧,故意開設粥棚掩人耳目......李延慶心中猜度著。
此時,士兵拖著第二名囚犯進到衙門內,李延慶與兩名孔目官再度忙碌起來。
李延慶審訊速度極快,下午申時剛過,就已完成了二十餘名囚犯的審訊。
這些囚犯都是清流縣人,李延慶拿到供詞,只等司徒毓拿回證詞,兩相對照,便可初步判刑結案。
李延慶本來也不想如此草率結案,但在目前人手不足、監獄爆滿的情況下,也是無奈之舉。
而且周朝新佔滁州,朝廷一再強調要以仁政待民,李延慶認可朝廷的政策,將不少無辜或者輕罪的囚犯長久關押下去,並不符合仁政的理念。
這二十名囚犯大多是沒有耕地的城市居民,城內百業凋零,這些人淪為失業人口,加之城內物價飛漲,這就導致他們無法購糧生存,迫不得已偷盜打劫。
李延慶現在頭疼的是,這種型別的囚犯絕對不是少數,而且滁州城內此刻也許還有不少處於犯罪邊緣的失業市民。
將這些囚犯施加刑罰並放出監獄後,該如何安置他們,又該如何杜絕此等罪行?
推官衙門主房旁有兩間本是臥室的耳房,李延慶審完囚犯後,進到左耳房,躺在床上小憩。
趙匡胤這廝很貼心嘛,連床都準備好了......
望著透過紙窗的濛濛陽光,李延慶突然想到了一個好點子:以工代賑。
原來的滁州州衙被燒燬,現在的臨時州衙是一處豪宅,雖然排場足夠,但卻不夠莊嚴,而且屋舍的佈局也完全和衙門搭不上邊,若是重建州衙,那便可以安排這些囚犯就業。
待到新州衙建好,滁州城內的各行各業估計也會初步恢復,屆時這些囚犯們要找到工作也並不困難。
這主意不錯,李延慶越想越覺得這法子靠譜。
但這法子必須得透過趙匡胤的認可,才有施行的可能。
正當李延慶起身,打算去找趙匡胤商量時,趙匡胤麾下計程車兵卻找上了門來。
“李推官,太尉有事找你,請推官立刻隨我等去見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