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橫遭變故(第1/3頁)
章節報錯
顯德二年九月結束,其後卻並非十月。
此時一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每隔兩到三年,就會多出一個閏月來。
按照曆法,顯德二年九月之後是閏月,其後才是十月。
閏月初一的傍晚,開封得勝橋旁,新開業不久的“陳家南食”二樓,李延慶與呂端臨窗而坐。
這陳家南食店的店主,從吳越國千里迢迢赴開封開店,燒得一手好魚,營業不過半月,就在開封城裡打出了名頭。
開封本地廚師甚少有擅長烹飪河鮮的,李延慶已經有一年多沒能吃到合口的魚肉。
此番聽聞打南邊吳越國來了個擅長烹魚的廚師,作為老餮,李延慶當然是聞風而動。
正好在家裡悶了小半個月,李延慶也想出來透透氣,他一貫主張勞逸結合的學習方法。
李延慶順帶還叫上了呂端和司徒毓,不過司徒毓藉口要閉門學習,婉拒了李延慶的邀約。
望著“行菜”,也就是店小二端上的一盤燒草魚,李延慶強忍住提起筷子的衝動:“要是知道這陳家南食的燒魚如此噴香誘人,司徒三郎恐怕腸子都會悔青。”
眼前這條一尺長的草魚經過了炸制,魚皮表面金黃酥脆,魚身澆有深黃色的粘稠醬汁,盤中點綴著幾片翠綠的黃瓜。
李延慶穿越前是吃過正宗西湖糖醋魚的,聞著味道,就曉得眼前這盤燒魚離糖醋魚還有那麼點距離,但已經有了八分糖醋魚的神韻,光是瞅著就令人垂涎欲滴。
呂端早已口中生津,點頭附和:“我此生還是頭一次見到如此誘人的燒魚,當真令人大開眼界,吳越國的人竟如此善於烹魚麼?”
“吳越國水網密佈,漁產之豐富,可不是我們中原能夠比擬的,當地人自然更善於烹魚。”科普一番,李延慶提起筷子:“要不我們先嚐嘗?”
雖然點的其它菜餚還未呈上來,李延慶卻已有些忍不住了。
有李延慶開頭,呂端也跟著提起了筷子:“嚐嚐便嚐嚐。”
不消片刻,這條一尺長的草魚在兩人的品嚐下,就只剩下光光的骨架。
李延慶心滿意足地放下筷子,拿起店家準備的毛巾擦了擦嘴:“簡直絕美,開封城裡三十家正店,沒有一家能做出此等燒魚來。”
“豈止,依我看,宮中的御廚恐怕也沒這個能耐。”呂端忍不住輕輕打了個飽嗝,連忙轉頭四顧,見周邊用餐的食客盡皆沉醉於美食,稍稍鬆了口氣。
自打榮獲“直史館”這一差遣,呂端就光榮地步入朝臣行列,日日都要入宮常參,雖然累人,但呂端甘之如飴。
閏月初一,西南方面傳來捷報,王景在捷報中聲稱已經收復秦、成、階三州,並且包圍了最後的鳳州城,山前四州復歸中原指日可待。
郭榮聞訊大喜,於閏月初二在宮中大宴群臣,呂端有幸參加了宴席,得到了郭榮賞賜的半尺黃河鯉魚一條。
可惜宮中御廚似乎並不擅長烹魚,將肥美的秋鯉燒得半生不熟,生生糟蹋了名貴的黃河鯉魚,呂端對此一直耿耿於懷,今日得嘗絕味燒魚,才終於解了心結。
看著呂端謹小慎微的模樣,李延慶略有感慨:不愧是在歷史上能做到宰執的人,打個嗝都如此謹慎,身怕在外人面前丟臉......
在公眾場合貶斥宮中御廚稍有不妥,李延慶適時地轉換了話題:“話說回來,我等能品嚐到這吳越燒魚,還得多虧先帝和今上堅持與吳越國交好,吳越國的庖丁方敢遠赴開封經營。”
吳越國是此時割據浙江福建沿海狹長地帶的地方勢力,定都杭州,一直對中原俯首稱臣,與中原王朝共用年號,並與南唐為敵,兩國幾十年間摩擦不斷,但誰也奈何不了誰。
呂端點頭稱是:“宮中上月還派了過海使趕赴杭州,聽說聖上有意與南唐開戰,此番派使,就是要說動吳越出兵,合力夾擊南唐。”
周朝與吳越國中間夾著南唐,使者往來只能走海路,故而派往吳越國的使者都會得到個“過海使”的差遣。
出使之事,李延慶當然有所耳聞,而且郭榮此番不光往吳越國派了使臣,還同時往山南東道、荊南南平和湖南三處割據勢力派遣了使臣,相約共同發兵討伐南唐。
李延慶望著窗外熙熙攘攘的繁華橋頭:“此番伐唐風雲際會,乃是幾十年都未曾有過的大仗,可惜我們作為文人,不能上陣殺敵立功。”
雖說此時不適合從軍,但哪有熱血男兒不向往沙場呢?李延慶心底總歸是有些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