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欲以何人修撰詞曲?”範質極認真地問道,這幾份詞曲是他老師和凝的心血之作,範質斷然不會將其交給庸人去修撰。

若不是範質不擅長音律,他肯定會自己來修撰這些詞曲。

“範卿大可放心。”郭榮看出了範質的顧慮:“朕打算讓文伯王樸的字擔綱此事。”

郭榮看中的修撰詞曲人選,不是別人,正是副樞密使王樸。

王樸出生低微,憑藉多年苦學,四十四歲才高中進士。

在幾十年如一日的苦讀中,王樸不光通曉了儒家經典,還對音律、曆法、建築等偏門領域鑽研極深。

而且正因為出身低微,王樸對市井俗樂並無偏見,郭榮與王樸在澶州共事時,就曾與王樸對俳優詞有過深入探討。

在郭榮看來,王樸就是修撰詞曲的最佳人選。

但範質卻不這麼看,他與王樸只有必要的公務往來外,根本就不清楚王樸的音律水平。

不過範質很清楚,既然郭榮選中王樸,那自然就有選王樸的道理。

混跡官場多年,並修成正果的範質當然不會當面質疑郭榮的決定。

範質恭謹地回道:“有王樞相擔綱,那是再合適不過了。”

說罷,範質便拿起茶几上的草紙:“臣願將此物獻與陛下。”

郭榮身後的張守恩走到範質面前,從範質手中接過草紙,而後雙手呈給郭榮。

接過草紙,郭榮壓抑住心中的一絲激動,略微翻看了兩眼便放到了身旁。

音樂事小,正事要緊,郭榮今日還有一件要緊事,需要與範質商議。

“範卿,對於當今開封臺諫,你如何看待?”郭榮欲圖撤換一批御史臺官員,重振臺諫,但對於哪些官員能夠勝任御史之職,郭榮心裡還沒有底。

去年八月上任的御史中丞裴巽以及一批御史,都是由郭榮親自提拔的,可這批人卻辜負了郭榮的期待,在直言進諫、督查官吏等方面少有建樹。

郭榮掌權的時間畢竟還是太短了,周朝有名有臉的官員足有數千人,他當然難以掌握每名官員的秉性與能力。

在知人善任方面,郭榮還需多多仰仗範質與李谷這兩名沉浮官場多年的老臣。

範質心道正戲終於是來了,對此自然也是早有準備。

略作思忖後,範質徐徐答道:“據臣所知,自去年六月以來,開封御史臺共彈劾官員六十餘次,上書進諫約十次;而西京御史留臺,共彈劾官員兩百二十餘次,上書進諫約二十次,故臣以為,當今開封御史臺,於公務上未免有草率之嫌。”

此時依照唐朝舊例,共設有兩處御史臺:東京開封的御史臺,以及西京洛陽的御史留臺。

洛陽御史留臺的官員配置,比開封御史臺低不少,沒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知等主官,僅有一名判西京留臺,以及三名留臺侍御史,負責監管西京境內的官吏,基本上就是個養老的地方。

但正是這個配置低下的西京御史留臺,在過去的八個月間,呈上的彈章卻比配置齊全的開封御史臺要多得多!

範質此言正中郭榮下懷。

最近這半年來,郭榮對兩處御史臺在公務上的差距,也有所察覺。

勤於理政的郭榮幾乎每日都能見到一份西京留臺上的彈章,彈劾目標不光有洛陽境內官吏,甚至還彈劾了不少潼關以西地區的官吏。

雖然西京留臺此舉有越權之嫌,但郭榮並不怎麼在意,他很樂於見到底下的官員互相攻訐。

但與西京留臺相比,開封御史臺所上的彈章就明顯偏少,郭榮通常三到五天才能見到一份開封御史臺上的彈章。